世界观革命的历程(二)——牛顿阴影笼罩的世界_1.觉悟信息_蓝星新时代网
繁體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精神文明与觉悟 > 1.觉悟信息 > 详细内容
世界观革命的历程(二)——牛顿阴影笼罩的世界
发布时间:2018/12/2  阅读次数:4519  字体大小: 【】 【】【
  
  
  北山浮生  北山浮生谈古论今  

前文见:

世界观革命的历程(一)——毒品、宗教与世界观的起源


引言


到世界观,似乎是中学政治书里出现过的晦涩名词,跟我们的日常生活没什么关系。至于“牛顿世界观”,很多人更是闻所未闻。但实际上,我们的世界,我们的生活,无时无刻不受牛顿世界观的影响。


大多数人都相信,人类的知识和技术的累积,会使世界达到更有价值的状态。我们还相信,人是作为独立个体存在,追求自由、平等和私有财产是人的本性,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是常常发生的,并且会促使社会进步。我们还相信,自然有其运行规律,科学研究是发现客观真相。这些信念都来自人的“自然天性”。


这些当然不是什么自然天性,而是你的世界观带给你的,而你的世界观是被塑造出来的。在其他历史时期,人们的世界观与此大相径庭,甚至截然相反。


现代人的世界观,源自四百年前的一位名叫艾萨克·牛顿的英国人



虽然你不一定了解牛顿建立的经典力学大厦,大学时代学的微积分也早已还给老师了,但是一点也不影响这位近代物理学的奠基人,时时刻刻影响你的思想和行为。


为了搞清楚这一切,还是让我们从头讲起。


上一篇的结尾说到:


随着西方文明的发展,人们开始尝试摆脱宗教的束缚,重新思考宇宙,探索人生的意义,于是诞生了一批古希腊哲学家(以下始终围绕西方思想史,东方思想史会在以后的文章中提及),掀起了西方文明史上最重要的一次世界观革命。


一、古希腊哲学的探索


希腊哲学总是围绕著“一”与“多”的问题在打转。贤哲之士从实体的连续变化历程及生死的交替更迭中,想到宇宙有一共同的本原,他们推断必有某种恒存之物,那就是最初的某物。泰勒斯(Thales)宣称是水,阿那克西美尼(Anaximenes)说是气,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则说是火,他们虽然各执一辞,但都认为它是物质的,而且相信它只有一个。


他们用的不是科学或实验的方法,而是慎思明辨的理性,是直观到宇宙的同一。他们都飞越了经验观察所能指证的范围,但同时不以神话的假设为满足,而要寻求一个真正的同一原理,找出变化的原质。他们对“万物是一”及“原质(不管是水、气或火)”的肯定,是由理性或思想所指导的,而非仅仅出自想象或神话,因此被称为欧洲的第一批哲学家。


然而,古希腊哲学家们虽然号称摆脱神性束缚,探索人类的理性,但是仍然在不知不觉中,陷入到希腊多神教的世界观中。


其中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他们认为万事万物存在和运动,都有其各自的目的。


古希腊哲学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认为,世界分为人界和天界(深受古希腊多神教影响),天界充满以太(直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出炉,才彻底否定了以太的存在。当今最普遍的局域网技术又被称为以太网,就是得名于此。换句话说,“以太”这个观念在互联网世界中仍然存在),而人界(月下世界)由地水火风四种元素组成。五大行星和太阳月亮都围绕着地球旋转。天界是完美的,因此天体运行轨迹是绝对的正圆。(这一部分后来又被托勒密所完善,成为著名的地心说)


他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物理学专著《物理学》,被认为是物理学的起源。他提出四因说,将宇宙中的万事万物的运动规律都归结为四因——“形式因”,“质料因”,“动力因”,“目的因”,其中目的因是终极的,是最重要的。他相信自然界的每一件事物都是有其目的,他将其称为“第一性原理”(First Principle)。


根据希腊神话,世界处于不断衰退的过程中。根据生活在公元前八世纪的希腊文学家海西奥德的说法,世界从黄金时代开始,依次经历白银时代、青铜时代,英雄时代和黑铁时代。当潘多拉打开魔盒之后,黄金时代突然结束了,此后的时代一个比一个退化和粗俗。根据这样的世界观,世界发展不是不断完善进步的过程,而是从秩序井然到混乱无序的崩坏过程。


这样的世界观也深刻影响了古希腊哲学。亚里士多德认为,所有变化归于自然或暴力的原因。自然变化是由物质的固有性质或构造决定,而暴力变化是违背物体本性的变化。所有的暴力变化都会使得世界向最终的崩溃加速前进,因此明智的选择是尽量减少对自然的干预。


亚里士多德的宇宙观非常符合当时希腊世界的直观感觉,并且与古希腊的奴隶制社会现实相适应。因此诞生后立刻被社会所接受,并以此为基础形成人生观和价值观。


根据质料因,人被分成不同等级,是因为各自的质料不同。根据目的因,土元素就应当下沉,火元素和气元素就应当上升,人也一样,各安其位,奴隶就应该劳动,忍受剥削,而奴隶主就应该作威作福,任何试图改变现实的尝试都是暴力的,改变自然本性的。


如果仅从结论上看,亚里士多德的学说今天看来大都是错误的,但却体现了理性思考过程,因此仍然要正面肯定其价值。


亚里士多德等人最大的功绩,不是提出了“力是物体运动的原因”,更不是“四元素”,而是提出并发展了形式逻辑。


按照物理的动力学研究方法的视角,系统初始值其实并不重要,甚至可以随意给定,重要的是迭代演化的动力学函数,经过若干次的迭代过程,最终总会得到正确的结论。或者形象地说,这就如同生物演化一样,生命最初是个什么鬼其实不重要,关键是演化方式,只要这个东西存在,就可以从极为简单粗糙的形式发展出各种各样的生命体。


形式逻辑的作用,就是给出了正确的演化方式,这才是最重要的。亚里士多德等古希腊哲学家最重要的价值,可能就是给后世竖了一面可供打倒的靶子,并且指出了打倒靶子的途径。


《物理学》这本书中还引述了另一个哲学家芝诺的论述,被统称为芝诺悖论。其中阿喀琉斯与乌龟最广为人知,由此引出了物理学四大神兽之一——芝诺之龟。


阿喀琉斯是古希腊神话中善跑的英雄。在他和乌龟的竞赛中,他速度为乌龟十倍,乌龟在前面100米跑,他在后面追,但他不可能追上乌龟。因为在竞赛中,追者首先必须到达被追者的出发点,当阿喀琉斯追到100米时,乌龟已经又向前爬了10米,于是,一个新的起点产生了;阿喀琉斯必须继续追,而当他追到乌龟爬的这10米时,乌龟又已经向前爬了1米,阿喀琉斯只能再追向那个1米。就这样,乌龟会制造出无穷个起点,它总能在起点与自己之间制造出一个距离,不管这个距离有多小,但只要乌龟不停地奋力向前爬,阿喀琉斯就永远也追不上乌龟!


这一悖论明显违反了常人的直觉,因此被亚里士多德当做有趣的谬论引述的。后世的人也大多把芝诺当做一个聪明的骗子。然而在物理和数学的世界中,万事万物需要严密地逻辑推理和证明才能存在。所以,即使阿喀琉斯可以轻而易举踩死这只乌龟,也仍不能证明他为何能追上。


芝诺的思想要比亚里士多德深刻得多,但是两人的声誉却如同云泥之别。英国数学家B.罗素感慨的说:“在这个变化无常的世界上,没有什么比死后的声誉更变化无常了。死后得不到应有的评价的最典型例子莫过于埃利亚的芝诺了。他虽然发明了四个无限微妙无限深邃的悖论,后世的大批哲学家们却宣称他只不过是个聪明的骗子,而他的悖论只不过是一些诡辩。遭到两千多年的连续驳斥之后这些诡辩才得以正名,…”


芝诺之龟站在初等数学之外,他的诸多悖论都探讨了时间、空间、运动、连续性和无限的本质。从毕达哥拉斯到欧拉的数学大神们,殚精竭虑,却无人能破解。于是,这只拥有须弥芥子能力的芝诺之龟,以神兽姿态定居物理帝国2000年。


直到十七世纪,数学巨匠莱布尼茨与科学巨匠牛顿隔空修炼“微积分”,用微积分中的“极限”法门攻破了时空连续性,芝诺之龟问题终于得到了解释。现实世界的各种事物都以有限的形式出现,无穷是对他们的共同本质的一种概括。所以,无穷进入数学是数学高度理论化、抽象化的反映。


中国的庄子也曾提出:“一尺之锤,日取其半,万世不竭”。但是很遗憾,后世却没有中国人沿着这条道路认真探索下去。古印度、阿拉伯、古中国、西欧都摸到了初等数学的边缘,但是唯有欧洲取得了突破,以破解无穷的秘密作为突破口,登入了高等数学的殿堂。


攻破“芝诺之龟”这一屏障,是科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就如同修真小说中,修行者终于突破了炼气期的屏障,进入筑基期,从此拉开了与凡人的差距。欧洲的科学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大踏步向前,与其他文明区迅速拉开了差距。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虽然精妙,但是形式逻辑发育陷于停滞。春秋战国时期的墨家、名家诞生了形式逻辑的萌芽,提出了“飞鸟不动”、“白马非马”等悖论命题。可惜后来名家和墨家都被废黜,中国古代哲学也就丧失了不断演化进步的可能性。


所谓形式逻辑,有且仅有两类,就是归纳法和演绎法。如果再加上假设和验证,就是人类从古到今理性思维的全部法门。人类就是靠这四种法门,从懵懵懂懂的猿人,发展出一个相当发达的技术文明。


形式逻辑最大的价值在于可证伪性


可证伪性,指从一个理论推导出来的结论(解释、预见),在逻辑上或原则上要有与一个或一组观察陈述发生冲突或抵触的可能。当代哲学家卡尔·波普尔说:“所有科学命题都要有可证伪性,不可证伪的理论不能成为科学理论。”


科学的价值不在于给出正确的结论,而是采用严密的逻辑推导过程,推导出可证伪的猜想。这与常人的直觉相反,因为大家通常希望科学给出一个明确的判断。


从本质上说,任何科学论断,都只是尚未被证伪的猜想,但是它一定要具备可证伪的可能。只有可被证伪,才有进步的可能性。


自汉代之后,基本只剩下了经学的研究方式。先哲经典已经限定了框架,后世之人再怎么努力,只能匍匐在先哲脚下,通过注解的方式,在这个框架里打转,只不过是低水平的重复罢了。


毫不客气地说,时至今日,大部分中国人还在这样的思维误区中打转而不自知。中国要崛起,打破这一所知障是当务之急。


二、压制与反抗


古希腊的理性之光辉煌一时,但是并未得到延续,此后迅速熄灭,下黑手的势力就是那个崇拜全能神的教会。


公元415年,教会煽动教徒焚烧书籍,捣毁著名的亚历山大图书馆,将女科学家希帕蒂娅残忍地凌虐致死,掐断了古希腊科学精神之火。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悲剧?


基督教兴起后,最初在奴隶等受压迫的人群中传播,但很快就被贵族阶层大举渗透,从一个要求人人平等的、为奴隶阶层代言的宗教,蜕变成了一个维护等级制度的奴隶主的宗教。教会为了维护自身的权威性,将源自希伯来人的蒙昧主义思想,取代古希腊的理性主义。


亚里士多德的学说虽然符合统治者的需要,但是信奉科学精神人们,仍然在尝试找出自然世界的科学原理,迟早会推翻亚里士多德世界观,动摇奴隶制这种人世间最不合理的制度。并且,他们对于宗教教义嗤之以鼻,甚至针锋相对。于是,他们就成为教会的眼中钉,肉中刺。


希帕提娅是数学家塞隆的女儿。塞隆说过:“所有正式的教条式的宗教是错的,作为自尊的人来说绝不能接受。“储备你的权利去思考,即使思考是错的也好过于不思考”。她显然把这些话都放在心里,她说,“寓言应教授作为寓言,神话作为神话,奇迹作为诗意的幻想。把迷信教授为真相是骇人听闻的。让儿童的心灵通过巨大的痛苦接受这些也许是悲剧,孩子应给予免除,成年人应与迷信作斗争,以尽快的得到生命的真理,因为迷信是无形的,你不能得到它,反驳它,所以,就更应这样。”


公元七世纪的尼奇乌主教约翰,对她的死有如下的叙述:


“那段日子的亚历山大城里出现了一个女哲学家,一个叫做希帕提娅的异教徒。她所有的时间都投入魔法、天体观测仪以及乐器上,以她恶魔的巧计哄骗许多人。该城的地方长官对她过度尊崇,因为她也以魔法将他玩弄于股掌之间,他再也不像从前那样固定上教堂……


一群虔信上帝的信仰者聚集在一起,跟随著司法官彼得的指引──他现在是完美的信徒,全心敬信耶稣基督──开始搜寻这个以魔力诱惑官员与市民误入歧途的异教女人,当他们发现她的下落,便上前接近,发现她高高地端坐在椅子上,为了让她下来,他们将她拉到地上,带到一所名叫西赛隆的大教堂中,撕去她的衣服,将她带到大街上拖行示众,直到她死去。他们又将她带到一个叫做辛那隆的地方,以火焚烧她的尸体,于是所有的人围绕著总主教(patriarch)西里尔,称他为‘提阿非罗再世’,因为他摧毁了亚历山大城中偶像崇拜最后的余毒。”


  1500年后,在芝加哥独立宗教学会上演讲时,美国著名的无神论者莫斯利,以《希帕提亚的殉难》为题,向眼前的听众声情并茂地描述了她殉难的场景。他宣称,希帕提亚的殉难意味着“古典世界的消亡”。



反映希帕提娅生平的电影《城市广场》

(这一悲剧反映了世界观之争的激烈程度。当然比起宗教改革时期数以百万计的杀戮,还是小巫见大巫了)

《城市广场》剧照


古希腊科学之火虽然被基督教会一手扑灭,但是,亚里士多德的宇宙观以由于十分符合维护等级社会的需要,被基督教会保留并吸收,并逐渐发展成中世纪的经院哲学。


教会的初衷是为了用严密的形式逻辑来证明上帝的荣光,但是一旦使用了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就具备了可证伪性。


从本质上说,宗教与可证伪性是不相容的。这就为后来的科学革命埋下了伏笔。


有人认为,经院哲学研究的内容虽然荒诞不经(例如,针尖上到底可以站几个天使?)保留了形式逻辑,成为后来科学革命的源流之一,因此基督教对于科学的发展有促进作用。然而,这完全是教会弄巧成拙之举,与其初衷背道而驰。


针对教会蒙昧主义的反抗始终没有停歇,但是一轮又一轮的反抗先驱最终都被镇压变成了先烈。直到十四世纪,以佛罗伦萨的美第奇家族为首的金融家族,掀起了新一轮曲折迂回的反抗。


美第奇家族


美第奇家族曾经的居所美第奇宫内景


美第奇们用各种办法,从各地以及中东地区收集古代科学篇章,赞助艺术工匠们创作艺术作品,唤醒人们对于古希腊古罗马的向往,创办佛罗伦萨学院,传播先进的理性思想。著名的科学家伽利略就是美第奇家族的座上嘉宾。


今天我们将艺术作品作为“无用的纯粹表达”,然而艺术作品从开始到现在,始终是思想的表达方式。尤其是文艺复兴年代,艺术作品实际上起到了相当于今天的大众媒体的作用,是教育群众,传播思想的利器。


文艺复兴后三杰之一的拉斐尔,也是美第奇家族赞助的艺术家。1510年画家拉斐尔(Raphael)提交了一幅名为《雅典学院》(The School of Athens)的作品草图给主教大人审查。




雅典学校》(The School of Athens),拉斐尔(Raphael ,1483至1520年)  


“这个在中间的女人是谁?”主教问。


“希帕提亚,雅典学院最有名的学生,”拉斐尔回答。


“删除她,她的知识与忠诚的信仰背道而驰”,神父告诫说:“否则,这个作品是不能接受的。”


“照你的指示办”,艺术家回答,没有进行任何辩解的尝试。


不过,他仍然“悄悄地”让她回到画面中,如下图:




画面中的希帕提娅


美第奇家族是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的暗中推动者,并且最终引发了科学革命。


三、牛顿阴影笼罩的世界


近代科学革命经哥白尼、开普勒、伽利略、培根、笛卡尔等人前赴后继,最后在牛顿手中大成。


我们都知道,牛顿三定律彻底颠覆了亚里士多德的运动理论,指出物体在不受外力的情况下,会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牛顿世界观对亚里士多德世界观也是彻底地颠覆,影响了世界的方方面面。根据牛顿世界观,自然神论渐成主流:造物主创造了宇宙后,就让万物依据简洁的法则自行运作,不再干涉或指挥。


牛顿作为空前绝后的科学巨匠,他前半生致力于打碎旧的亚里士多德世界观,但是后半生却陷入其中不可自拔,致力于研究神学和炼金术(古希腊哲学、宗教思想、神秘学的杂糅,也是早期人类宇宙观的反映),成为“最后一个炼金术士”(二十世纪经济学家梅纳德·凯恩斯语,他是牛顿的忠实粉丝,收藏了牛顿的炼金术手稿)。


牛顿的炼金术手稿


众所周知,牛顿的经典力学世界观,后来被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普朗克的量子力学所打破。吊诡的事情再次发生,爱因斯坦的后半生却陷入牛顿世界观中,他自己评论宇宙观崩塌后的感觉:


“这就像一个人脚下的土地都被抽掉了,使他看不到哪里有可以立足的坚实基地。”



爱因斯坦因此极力排斥量子力学,并提出著名的ERP佯谬,试图证明量子力学的不完备性。他的名言是:上帝不掷骰子。


然而,ERP佯谬最终被证伪,由此发展出量子纠缠理论(这里还埋伏着物理学四大神兽之四——薛定谔的猫),该理论成为如今正进展得如火如荼的量子计算机的理论基础。


量子力学和相对论诞生至今,已经快一百年了,并且已经从中诞生了大量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的技术。比如,几乎人人都有的智能手机,里面既涉及量子力学又涉及相对论。GPS是依靠接受卫星信号的时间差来定位,如果没有相对论修正,GPS远远达不到现在的精度。手机中的IC芯片则涉及到量子力学。


但是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仍然距离很遥远。现代物理学探索两个极端,极大就是宇宙学,主要是相对论的领域,极小是微观领域,是量子力学的天下。普通人接触的尺度,仍然是牛顿经典力学的适用范围。


因此,尽管量子力学和相对论已经是一百岁的老东西,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仍然处于牛顿宇宙观的支配之下。


如今的物理学家仿佛都是实验室中忙碌的科研男,只是在物理学界有点名气,但是牛顿对于世界的影响远不止于此。(当然,牛顿私下其实是一个宅男,终生未娶)


亚里士多德曾说,宇宙中存在所谓的“第一性原理然而漏洞太多,没有说服力,欧洲人仍然相信世界是由神所支配。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证明“第一性原理”真的存在。这一发现对于信奉无神论的中国人可能没什么感觉,但是对于长期信奉上帝的欧洲人来说,无异于重新塑造了一个宇宙。


《黑客帝国中,主人公尼奥得知,他只是被外星人养在器皿中的宠物,他的一切生活只是幻觉,他所受到的思想冲击大概与此类似。




牛顿掀翻了上帝,上帝原本在人们心中的地位,被牛顿所代替。


以下事迹可以说明牛顿的影响力:在他去世后,整个欧洲的社会名流都赶来参加他的葬礼,抬棺椁的是两位公爵、三位伯爵和一位大法官,成千上万的伦敦市民为他送行。


英国著名诗人亚历山大·蒲柏为他写下墓志铭:“自然和自然的规律隐藏在茫茫黑夜之中。上帝说:让牛顿降生吧,于是一片光明。”


法国启蒙运动代表伏尔泰是牛顿的迷弟,当时也参加了牛顿的葬礼,后来编了牛顿和苹果的故事,广泛流传至今。


他的另一个迷弟拉普拉斯,根据牛顿的学说,提出如下论断:


“我们可以把宇宙现在的状态视为其过去的果以及未来的因。如果一个智者能知道某一刻所有自然运动的力和所有自然构成的物件的位置,假如他也能够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那宇宙里最大的物体到最小的粒子的运动都会包含在一条简单公式中。对于这智者来说没有事物会是含糊的,而未来只会像过去般出现在他面前。”


他所谓的智者,就是物理学四大神兽之二——“拉普拉斯兽”,它就如同神话中的谛听神兽一般,善推演,能知万物。



拉普拉斯兽示意图


有没有感受到,被牛顿这个学霸支配的深深恐惧!



四、牛顿宇宙观与古典经济学


不仅普通人仍然匍匐在牛顿脚下,对于大多数非物理专业的学者来说,也是如此。


与牛顿生活在同一时代的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1632—1704),是自由主义政治学的创始人。洛克的思想对于后代政治哲学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并且被广泛视为是启蒙时代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和自由主义者。他的著作也大为影响了伏尔泰和卢梭,以及许多苏格兰启蒙运动的思想家和美国开国元勋。他的理论被反映在美国的独立宣言上。



约翰·洛克


美国的国父富兰克林、杰斐逊那一代人,与其说是洛克的粉丝,不如说是牛顿的粉丝,他们家里的大厅甚至都挂着牛顿肖像,就如同我国建国后曾经流行悬挂领袖肖像一样。


二十世纪初,美国的第二十八任总统威尔逊讲过一句话:


“《美国宪法》是臣服于牛顿规律的。”


可能你会奇怪,美国宪法是政治领域的法律文件,为何会跟牛顿扯上关系?这其实是牛顿世界观的支配作用。根据牛顿的世界观,复杂的世界是被几条基本规律所支配,只要这几条基本规律搞清楚了,一切都搞清楚了。美国宪法就是基于自由、人权、三权分立等基本原则确定的,一直运行二百多年直到今天,只是增加了若干修正案。


归根到底,洛克之所以能写出《政府论,提出自由主义学说,是受到了牛顿的巨大影响。


如果我们说亚里士多德世界观支持了等级制度,那么牛顿世界观则是自由主义的理论基石。有目的的宇宙变成了自由的、机械运动宇宙,每个个体都在宇宙中自行其是,受宇宙规律的支配。这一点完全符合当时要求打破宗教束缚和封建等级制度的禁锢的社会思潮,极大鼓舞了后来的启蒙运动。


牛顿对于千奇百怪,复杂难辨的自然界给出了清晰简明的运动规律,给同时代的洛克以巨大的启发。


他追问道:为什么人类活动是如此地没有规律呢?他的结论是:人类社会同样由简单的自然规律所支配,就如同自然世界被牛顿定律所支配那样,但是人们被非理性的宗教神学和习俗所蒙蔽。洛克相信人类社会也是如同牛顿的“原子化”世界一样,每个人应当是自由的,不受迷信和陋习的束缚,个人利益是社会的基础。


牛顿与洛克的学说,成为共济会的理论依据、行为指南以及革命纲领,正如带有反共济会性质的马克思的学说,成为十九世纪共产主义运动的革命纲领一样。


共济会,作为长期与教会进行暗战的地下组织,正是在牛顿的时代摆脱了长久的“地下党身份,正式浮出水面。



1734年共济会宪章


1717年6月24日,距离牛顿逝世十年之前,现代共济会在英国圣保罗大教堂附近的烤鹅大厦(Goose and Gridiron Ale-house)正式成立。虽然没有直接的证据证明牛顿曾经加入共济会(现代医学工作者从牛顿的头发中分析出,他是一个自闭症患者,不愿意过多参与社交活动),但与多位共济会会员关系密切。十八十九世纪是共济会的鼎盛时期,洛克、伏尔泰、孟德斯鸠、狄德罗、富兰克林、华盛顿、拿破仑的哥哥约瑟夫等许多欧美的名流政要,都是共济会员。


牛顿世界观其实就是共济会所秉承的世界观,其已渗透到当今世界的方方面面。由于共济会的巨大影响力,因此也可以从一定程度上理解,虽然从牛顿的时代到现在,为什么物理学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人们的世界观仍然原地踏步。


以经济学为例,现代经济学虽然已经发展出许许多多的分支,但是基本范式却没什么变化,仍然处于牛顿的统治之下。


亚当·斯密的古典经济学,正是建立在牛顿还原论和古典均衡理论的基础之上。在此之后虽然统计学与概率被引入经济学,并且发展出基于数学模型的计量经济学,并借助超级计算机进行数值模拟。

亚当·斯密


工具层面虽然日新月异,但是整个西方经济学的基本范式,依然是古典均衡理论。


古典经济学集大成者,英国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曾说过:经济学更像生物学而不是力学,但是生物学比力学复杂,只好采用力学的研究方法。马歇尔的最主要著作是1890年出版的《经济学原理》。该书在西方经济学界被公认为划时代的著作,也是继《国富论》之后最伟大的经济学著作。


后人把牛顿看做近代物理学的奠基人,他的身份当然也被看做是物理学家。但是还原到当时的社会现实,牛顿更愿意称自己为自然哲学家,他的研究范围,包括物理在内的一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其中也包括经济学。甚至后世的学科分科这一概念本身,也是源于牛顿的还原论思想。


牛顿还是世界金融史上的重量级人物。他曾经长期担任英国皇家造币局的局长,奠定了影响后世数百年的“金本位”,大英帝国霸权的根基,美国建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都是来自于金本位。甚至现在最流行的区块链货币,也掺杂着金本位的思想。


自然科学取得了重大进展人文学科也想把研究自然科学的态度与手法,应用来探讨社会的行为。1751-1752年间,有位在爱丁堡听过斯密道德哲学课程的约翰·米勒(John Millar)说:“大学的智识圈非常受到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与牛顿著作的影响。”


因为当时处于重商主义时期,政府积极采用各种干预手段来进行贸易保护,实现富国强兵。休谟和斯密这些苏格兰启蒙运动的大将,在牛顿世界观的启发下,提出自由经济学说,主张政府不宜采取干预主义,应该学习造物主“自由放任”的精神,减少不必要的障碍与管制,让百姓追寻自己的利益才合乎自然法则。(休谟和斯密这两个牛顿的迷弟与牛顿一样,也是终生未娶的宅男)


斯密就从牛顿那里学习,如何用“法则”的概念,来分析社会里的个人,在追求自身利益的行为背后,会受到“看不见的手”引导,以及受到“供需法则”的制约。在《国富论中他写到:就像按照一定规律运行的天体一样,经济学也有其规律。如果按照经济规律行事,经济就将得到发展。然而政府的规章制度以及它对经济的控制,都是用极不自然的手段指导经济生活,违反了万世不易的经济规律。


学过经济学的人都知道所谓供求曲线。由于边际效益递减,供求双方最终达成一个均衡价格,整个经济系统的效益达到最优。




这套研究范式,来自于物理学中的一个分支——经典热力学对于热平衡状态的研究方法。如果将供给方看做高温单元,需求方看做低温单元,从商品交换就类似于热交换,均衡价格就相当于热平衡时的系统温度。


说到这里你可能并没什么感觉。众多经济学家也不会发现有什么异常,因为主流经济学一直是这么说的。但是一个受过物理学训练的人,如果又能够深入理解经济学的话,就能够从中发现问题。


在物理学的范式下,一个热力学系统达到了热平衡,也就意味着该系统的熵达到最大。


熵的概念来自热力学第二定律,从宏观上它代表不能做功的能量,从微观上代表无序度,任何孤立系统都会走向熵增,这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在生物学领域也有熵的概念,生物活着的时候,它是一个负熵体,通过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来对抗熵增。当生物体死亡,则负熵消失,尸体开始遵循热力学第二定律演化。


如果把经济体系看做一个活的组织,熵最大则意味着该组织走向死亡状态。


经典热力学之所以只关注平衡状态,是因为非平衡状态实在太复杂,当时没有合适的数学工具来处理。经典物理学并不研究生命现象,只与“非生命”的物质和能量系统打交道,因此做这样的简化处理无可厚非。比如说,对于“温度”这个概念,只有对于一个平衡的热力学系统才有意义。


然而,经济学照搬经典热力学的研究方法,就存在巨大的问题。经济学家们前赴后继研究的对象,不过是一个理论上存在的濒临死亡的经济系统,对于该系统如何出生、发展,变化,几乎没有什么了解。


什么是濒临死亡的经济系统呢?一个长期与世隔绝的海岛上的经济系统,大概就是这种状态。我们身处的真实的经济系统,实际上都处于远离平衡的非平衡状态。


就好比一个研究人类的学科,只研究人临死前是什么状态,但是对于此前人的一生完全忽视,无论如何也说不过去吧!


经济学界也不全是如此的盲目。被后人称为创新理论之父的约瑟夫·熊彼特,第一个察觉出了异样。他说,经济发展的本质是创新,没有创新,经济将走向死亡


创新,实际上就是将系统带向非衡态的熵减过程。


约瑟夫·熊彼特


但是,熊彼特只是从直觉上提出了可能,却不能从逻辑上严密证明。要想彻底证明,还得回到物理学。


这就引出了物理学四大神兽之三——麦克斯韦妖。(至此,物理学四大神兽全部登场,但是它们的实际内涵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还要等到后面的文章中进一步展开。)


麦克斯韦妖示意图


如此一来,就必须如同牛顿向亚里士多德挑战,牛顿世界观取代亚里士多德世界观那样,对长期统治世界的牛顿世界观发起挑战,并取而代之。


麦克斯韦妖到底是个什么东东?隐藏着怎样的秘密?新的世界观将如何枪挑拉普拉斯兽,杀死麦克斯韦妖?薛定谔的猫的命运又将如何?这一切又与新的世界观有什么关联?这一切跟美团与携程的理念分歧又有什么关系?敬请期待后续文章。


来源:北山浮生

  蓝星新时代  | 版权所有 | 联系信箱及支付宝 fozairenjian#126.com (使用时#改@

本站域名 www.lxxsd.cn         豫ICP备08106469号-4             内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