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境界 _1.世界文化_蓝星新时代网
繁體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世界文化和平统一 > 1.世界文化 > 详细内容
太极拳的境界
作者:明空无二  发布时间:2012/2/15  阅读次数:3205  字体大小: 【】 【】【

  

太极拳的境界

作者:明空无二

           关于太极拳的练习,郝为真先生说: “初练时,如身在水中,两足踏地,动作如有水之阻力。第二层,则如身在水中,两足浮起,浮游水中,能自如运动。第三层,则身体轻灵,两足如在水面上行走,临渊履冰,神气内敛,不敢有丝毫散乱。此则拳成矣。”杨澄甫宗师言练拳之境界:“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又说:“世间练太极者,亦不在少数。宜知分别纯杂,以其味不同也。纯粹太极,其臂如棉裹铁,柔软沉重。推手之时,可以分辨。其拿人之时,手极轻而人不能过。其放人之时,如脱弹丸,迅速干脆,毫不受力。被跌出者,但觉一动,并不觉痛,已跌出丈余矣。其粘人之时,并不抓擒,轻轻粘住,即如胶而不能脱,使人双臂酸麻不可耐。此乃真太极也。若用力按人推人,虽亦可以制人,将人打出。然自己终未免吃力,受者亦觉得甚痛,虽打出亦不能干脆。反之,吾欲以力擒制太极能手,则如捕风捉影,处处落空。又如水上踩葫芦,终不得力。”杨澄甫宗师所言指明了太极拳的练习方向和境界。练拳之时,要全身松开,不尚拙力,中正和顺,稳静安舒,轻灵圆转,纯以神行。要如庄周之梦蝶,人蝶不分,做到思虑全无,心中空空洞洞,人拳两忘。                                                                


       太极拳是无言的诗、立体的画、流动的雕塑。今人学习太极拳,一者未遇明师,不入门径,徘徊歧路,劳而无功;二者虽遇明师,浅学即止。故学习的人多,学成的人少。如何达到太极拳的境界呢?郑曼青先生自言从杨澄甫宗师学拳七年,一个单鞭就学了一年半。据《史记》记载:孔子跟乐官师襄子学古琴,一首乐曲练习了十天,师襄子对孔子说:你可以弹新曲子了。孔子回答说:我弹此曲虽已顺畅,但还不熟练。数天后,师襄子再次对孔子说:你弹此曲已很熟练,可以换新曲子了。孔子回答说:我还没有掌握这首乐曲的精神。又过了些日子,师襄子对孔子说:你已掌握这首乐曲的精神了,可以换新曲子啦。孔子回答说:我还未体会出这首乐曲所描述人物的形象和气质。之后,孔子经静心细思,对这乐曲有了深刻理解,于是对师襄子说:我体会到这首乐曲所描述的这个人物,皮肤深黑,身材高大,双眼炯炯有神,凝视远方,如同一国君王,除了文王外,有谁能如此?师襄子听完孔子的话,即刻离开座位,恭敬地说:我的老师曾指出,这首乐曲是“文王操”。孔子学弹古琴,从“得其曲”到“得其意”,到“得其人”, 有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学习太极拳如果能象孔子一样好学深思, 一定会学有所成。
二、学拳秘诀                                
         李公雅轩为“杨门三轩”之一,得杨健侯祖师传授拳艺,并遵其意于1914年拜杨澄甫宗师为师,追随杨澄甫宗师十八年,深得杨家拳神髓,以散手见长。在他的床边墙壁上,总是贴着他亲手用毛笔写的字:“要经常想杨老师打拳、推手的样子,功夫才会长进。”许多学生都想把太极拳一下子学到手,特别是有些文化较高的人,东看书,西看书,总想在其中找到捷径。有一次,他们问李雅轩先生:“李老师,学太极拳有没有什么诀窍,你能不能传我们一些秘诀?” 李先生说:“我现在告诉你们两句话,照这两句话去做,拳就练得好,功夫就会进步。第一句话:打拳要放松放软的打。第二句话:打拳要想着我的样子。” 李雅轩先生将太极拳功夫从劲的角度分五级:硬劲、僵柔劲、松沉劲、轻灵劲、虚无劲。又说:“硬劲不如僵柔劲、僵柔劲不如松沉劲、松沉劲不如轻灵劲、轻灵劲不如虚无劲。”  
         太极拳源于老子的《道德经》“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太极拳的最高境界是虚空无物的感觉,让对手看得见却摸不着,抓不住,打不上,捕风捉影,处处落空,“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要达到太极拳的最高境界,尊师重道追根溯源是根本。能把握住根本,才能善始善终,走向太极拳的最高境界。
三、太极拳之秘                                    
       太极拳的最大秘密是“松”。    
        郑曼青先生学太极拳近五十年才悟到“松”的道理。究竟什么叫做“松”?怎么能松得很乾净,这句话很难讲明白。郑曼青先生回忆杨澄甫先生当年教拳,一天到晚坐在哪儿,可以不发一言,不问他他绝不讲话;但这个“松”字,每天总要讲个几百回。杨澄甫先生还讲了一句话,就是“不跟你讲这句话,你三辈子学不到的”,郑曼青先生就怀疑:难道讲一个“松”字,我就三辈子学不到吗?五十年后想起来,郑曼青先生说:不但三辈子,也许六辈子还学不到。太极拳说难,就是难在自己挡住自己,不肯松,如果真正把这个松字能了解,那便是好极了。无论如何,要放松。要松到什么程度呢?人家打我,再有力量,也到不了我身上,所以力量再大也没有用,都空掉了,甚至你自己跌成重伤,那我打人家呢?把一个整个的人打出去好几丈外,这又是什么道理呢?这是太极拳的一种高深理论,它有一种哲理在里头,而且是一种合乎科学的杆杠力量。不但是哲理与科学合而为一,它能将各种自然原理合并来应用。这你会觉得很难,可是只要真能松透的话,什么都拦不住你。所以练太极拳“松”为第一,这一点是我(郑曼青)自己深深感受到的。                                
         罗邦桢是郑曼青的大弟子,他在去美国之前特地向郑曼青先生请教在美国教拳应注意什么?郑曼青先生回答他:“要注意松。” 后来罗邦桢说:“练拳45年,不敢说有45年的东西,一个‘松’字,就让你琢磨终身。”常言道:“松松松,太极功,太极头条要放松,学太极,先学松,不松难得太极功。” 松是通行证,松是敲门砖。松到什么程度,太极拳就达到什么程度,松不到那个程度,便不晓得那个程度的奥妙。李雅轩在《太极拳随笔》中提出“松软是太极拳的宝贝”。特别强调练太极拳要松,而且要大松,要松透。松得周身毫无拘滞之力,松得两臂如绳儿吊着重物一样,经常有沉甸甸重舵碗的感觉。身势松得软若无骨的样子,但是这种大松大软,不是软塌塌,不是松懈懈,不是松得软得如一摊稀泥。而是以神气将身势鼓励起来,使它动荡起来,有强大而又灵敏的柔弹力。太极拳练习到了真正松了的阶段,全身都有气布满,前后左右都撑满抱圆。李雅轩先生比喻为伞的撑开。伞不用时收起来,放松了;用时撑开,此时伞面是绷起来的。不是硬也不是懈,是整个铺开的。整个伞面是完整的,伞面上的每一点都处于整体中,张力是均匀的。吴图南先生说:太极拳之秘在“松八段九节”。练习太极拳架时把八段九节真正松开才可称为着熟,这是学习太极拳的关键。松,最先全身不能有力。全身有九个关节要松开。三个在手,三个在脚,三个在背。手三关节是腕、肘、肩。脚三关是胯、膝盖、踝。背三关是尾闾、颈、头顶。九关之中最重要是手三关,首先要把手三关松开,第一是腕关,接着是肘而肩。肩关是最难松。“松肩”忌压肩,要顺着两侧45度斜下松落,将肩井穴张开,降于涌泉穴中。如何才能松开关节?首先是松开关节之间的腱,接着骨,要不断的松开关节之间的腱,关节之间不松,气不能顺畅的流动。我们习惯于拉紧,应不断的放松。当我们初学时,动作是紧绷绷的。我们学习知道那些动作是以心行气,以气运身,运而后动的动作。当肩关节能松开时,其它的都容易了,脚三关中踝关最难松。尾闾关松开后,气可通上背部。张秀刚老师说:“练太极拳要有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的精神。”因为心有所畏便紧张,紧张就不能松。所以有自信心很重要,不只是打太极拳,生活中做其他事情也是一样的。但知道不知道“松”是主观问题,做到做不到“松”是客观问题。心知才能身知,心知不等于身知,身知胜于心知,所以我们练太极拳要时刻问自己:放松了没有?松透了没有?
四、关门与开门                                
       郑先生曼青一日约弟子翁某某日某时某刻到住所一谈。翁某如期前往,在门外静候。时间一到,上前按门玲,郑先生将大门开了一个门缝,头探出来对翁某连说了几句:“拆开来练,拆开来练。”随即将门关上,并未让翁某进入。大门外留下楞住的翁某。后来,翁某把这件事讲给师弟吴国忠听,还气犹未平,而吴听了却如获至宝,努力推敲并奉行不缀,终成正果。
         可谓佛门虽大,不度无缘之人。太极拳之道,道传有心人。学习太极拳初级在架势,靠言传身教;中级在身法,需指点迷津;高级在心法,要心领神会。才能练体化精,练精化气,练气还神,练神返虚,练虚还道。
  
五、太极拳的练法                                
     李锦藩是李亦畲的族曾孙,曾跟李亦畲的二儿子学过拳。有一次,李逊之对李锦藩说:“你打架子给我看看。” 李锦藩说打了一趟架子后,李逊之说:“就这样练,把劲打通再说。”又一次,李锦藩问李逊之:“我看拳谱上有棚、捋、挤、按、采、列、肘、靠八法,这八法是怎么回事?” 李逊之说:“分得那么清怎么能用?我一举手这全部都有了。”没过多久,李锦藩又问:“拳谱上讲10种身法,怎么做才合乎要求呢?” 李逊之说:“你把头竖起来,将身子竖起来,你就什么都不要管了,你感到顺了,得力了,就行了。”有一次学拳中李逊之说:“拳,没用多大力气就可以学会的。真经没几句,其中的奥秘告诉你,几句话就说完了。论拳,也不必按《易经》那样说。”                                
         今日教学太极拳,多不能从整体上去把握,动作细致而复杂,使人难免以偏盖全,顾此失彼,犹如盲人摸象,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最后只追求到形式上的规范统一,却失去了太极拳的内涵。杨澄甫宗师说:“太极拳乃柔中寓刚,棉里藏针之艺术,姿势要中正圆满,沉着松净,动作要轻灵圆转,纯以神行。”董英杰先生说:“太极练法,以心行气,不用浊力,纯任自然;筋骨鲜折曲之苦,皮肤无磋磨之劳。不用力何能力?盖太极练功,沉肩坠肘,气沉丹田。气能入丹田,丹田为气总机关,由此分运四肢百骸,以气周流身,意到气至,练到此地位,其不可限量矣。先师云,极柔软然后极坚刚,即此之谓也。”张师秀刚教拳时常说:“练拳要慢中求,匀中求。” 太极拳要慢不要快,静下心,慢腾腾一点点摸,如摸鱼一样,慢中求轻灵。太极拳慢较容易,匀难做到。只有做到上下相随,内外合一,一气贯串才能匀,打拳才如行云流水,自然流畅。张师秀刚又说:“上占三分下占七,功夫练在下盘上。” 太极拳就是要练出腿上的弹力功夫来。就是通过放松腰胯,力沉脚跟,力量从脚上像弹簧那样反弹上来,通到手上。针对当前普遍存在的问题,练拳的重点应在全身的整体均衡上,局部的感觉需从全身均衡的基础上来,全身不均衡,不松净自然而去求局部的正确,一是求不到,再是即使勉强形似,也是硬的,容易变形,并有伤全身,得不偿失。总之,没有明师言传身教,精心指点,练拳犹如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
六、练习太极拳的体会        
         太极拳是问己的功夫。        
         每练时要想老师从前教拳的情形,默想老师打拳的味道。如何才能松通空?如何才能立身中正稳静安舒,意向上升气往下沉?如何才是下指挥上内指挥外,用神用意轻灵圆转?如何有若无实若虚,化动作为意念,以虚为身,以无为心?如何才是松透身心,虚无肩臂,使劲从涌泉到手指畅通无阻?如何用心观照,使周身一体四肢百骸各得其所?如何用心不用脑,无为无不为?在练拳的每一个动作的瞬间停止,反复不断地检验:从上到下直不直?顺不顺?松不松?通不通?能否虚领顶劲气沉丹田劲落涌泉力沉脚跟入地三分?能否中空气通八不依靠八面支撑八面转换?         推手时如何将身心放松到虚空不对敌人施加丝毫的力量也不承受敌人丝毫的力量?怎样沾着他如水沾衣向他渗透和他融为一体?怎样粘着他如胶似漆?怎样连着他如手如足?怎样随着他如影随形?怎样舍己从人如柳迎风?怎样忘了自己没有敌人,让双手在虚空中浮起来,用来自涌泉的力量像风一样将人卷起,像水一样将人冲走,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凌空失重?在每一个动作的瞬间停止,反复不断地检验:你的动作有没有攻守之形?你的双手能否在放松中支撑一个人的体重而不稍震动?你的劲尖(不全在掌拳)能否对准敌人?你的身体有没有彻底松透?你的双手能否在完全放松中突然出拳攻击?推手不在于推,而在于制,能否制人而不受制于人?        
         练拳推手如能时时问己,刻刻留心,得到拳法便不是空话。
七、似是而非与似非而是        
       艺术首在继承,贵在创新。        
       清朝"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自幼酷爱书法,经过勤学苦练,临摹名家字体能够以假乱真,却不受人欣赏。一个夏天的晚上,他和妻子坐在外面乘凉,用手指在自己的腿上写字,写着写着,就写到妻子身上去了。他妻子生气地把他的手打了一下说:“你有你的体(身体),我有我的体,为什么不写自己的体写别人体?”晚上睡觉时,郑板桥想到,各人有各人的身体,写字也各有各的体,本来就不一样吗?我为什么老是学别人的字体,而不走自己的路,写自己的体呢?即使学得和别人一样,也不过是别人的字体,没有创新,没有自己的风格,又有什么意思?从此,他取各家之长,融会贯通,以隶书与篆、草、行、楷想杂,用作画的方法写字,终于形成了雅俗共赏受人喜爱的“六分半书”,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乱石铺街体”,成了清代书画名家。        
         齐白石告诉弟子李立:“窃意好学者,无论诗文书画刻,始必先学于古人或近代时贤,大入其室,然后必须自造门户,另具自家派别,是谓名家。” 齐白石对子女也要求:不要学我。      
         梅兰芳向陈德霜王瑶卿学艺,也是学一半,撇一半。适我者,学;不适者,撇。而后才创立了“梅派”艺术。张君秋曾拜“四大名旦”为师,他像谁呢?谁也不象,惟其如此,才有了“张派”艺术。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师从数家,旁及百家,才能自成一家。”太极拳自杨露禅以来,杨家三代拳架不尽相同。董英杰先生说:“外界有云,杨氏太极拳,有大中小三套架子,实则仅此一套。练熟之后,由熟而化,或高或矮,或快或慢,随心所欲。” “(董英杰)曾见凤候先生之子兆林先生之拳,系杨班候先生亲授,乃系紧凑之架子,打来不快不慢。澄甫先生(杨健候之子,兆林先生的堂兄弟)柔绵而慢。少候先生(澄甫先生之兄)则紧凑而速。余(董英杰) 乃集三位先生之意,收敛而不速不迟,此乃成功之后,随心所变者也。倘初者勿疑架子为三套也。”而后杨澄甫宗师定型大架,如书法史上王羲之的楷书,空前绝后。传至李公雅轩,架势更大,气势雄伟,令人有神威不可逼视之感。张师秀刚学于李公雅轩,架势却不大不小,中正和顺,快慢均匀,松沉舒展,气势饱满,内开外合,蓄势待发(其待发而未发,形似暖味而混沌,以时间论处在动静之间,将变未变之“时机”,以空间论为将动未动将变未变之位置,以劲能言有蓄势待发之“气势”,动势、动态、动感、动能最强,动向却不明显)。叶大密自述所传杨氏太极拳有三大来源:田兆麟传授的杨氏太极拳、孙存周传授的孙家内劲、李景林传授的武当剑。郑曼青所传杨氏太极拳(郑子太极拳)的特点:崇黄老学说,以“无为无不为”为宗,以道家“致虚极守静笃”为灵修,以老子“反为道动,弱为道用,以柔克刚,以小胜大”为大用。上海***西安***北京***皆言正宗嫡传,观其现今传人与上述杨门诸家相距较大,难以相提并论。         1956年中国大陆武术界反唯技击论开始后,武术开始走向体育化体操化之路。道不同不相为谋,身怀绝技之人对此深恶痛绝,不少人为此受到排挤和打击,生活陷入困境,真功绝技频于绝迹。国家体委要给孙存周拍摄练拳资料时,当即遭到孙存周的拒绝。孙存周说:“就让我把这身功夫烂在棺材里吧!”国家体委将新编88式太极拳交李公雅轩审阅时,李公雅轩在上面写了6个字:“这不是太极拳。”从此以后,在公开场合人们就很少再见到李雅轩先生演练一遍完整的太极拳架势。李雅轩特别强调要保持太极拳的纯洁性,晚年在给弟子的书信中说:“近来之练太极拳功夫者,百分之九十九弄不对,所以有太极十年不出门之说。漫说十年,如无真传,就算一辈子,也是瞎捣鬼,就不止十年而已。以上是我天理良心之话,非是故意深玄其说耳。”李雅轩先生十分强调要保持太极拳的纯正风格,强调学太极拳一定要找真正的太极拳老师,强调一定要在真正的继承后,在此基础上又有新的领悟,新的进步,这才叫发展。        
         今太极拳名家之多,套路之滥,功夫之差,前无古人,其原因不言而明。人生不过百岁而已,学习研究太极拳时间有限,应珍惜前人走过的路,尊师重道,承续传统,追根溯源,印证思索,亲身体验,方能有所发现,有继承有创新,才能无愧于先人。是耶?非耶?是而非?非而是?似是而非,似非而是。
八、练拳与读书        
         太极拳是中国的文化拳、文人拳。张秀刚老师又称之为“秀才拳”。其原因一是太极拳的拳理完全根源于中华传统文化哲理,太极拳的一举手,一投足,都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依归。拳法的每一个动作也都符合这些哲理。另一方面是武功文练、武者文相。太极拳可以归纳为理、气、像。学拳是一个明理、积气、养气的过程,拳在外,理在内,气贯串其中。郑曼青先生说:“太极拳为武林绝学。”又说:“太极拳的拳理是人类的智慧结晶,只是你必须练到了那一个层次,才能明白那一个层次的道理。”得到拳理的方式很多,最重要的是记住要多读书。从张三丰祖师到郑曼青,都劝人读四书五经。尚云祥先生经常劝学生要多读书,并说:“一个练武的要比一个书生还文质彬彬,才是真练武的。” 郑曼青、李雅轩等先生都为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实际上,太极拳的架子是空的,架子里的东西跟个人修身养性的程度有直接关系,虽然一师所传,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风格,一个人在不同时期又有不同的风格。学练太极拳要用心,怎样用心?用心就像镜子一样,物去了不送,物来了不迎,自然而然反射出“它”的影像,又如“风来疏竹,风去竹不留声,雁度寒潭,雁去潭不留影。”不过“顺其自然”而已。所谓“用心恰恰无,无心恰恰用。” 用心就是孔子所说的“心斋”。可见文武之艺同源一理。 多读书才能悟通拳理,找到拳的源头。

        内家拳法,出自道家。武林界有“武道同源”“拳道合一”之说。真正的内家拳法和修道是一回事,修道用于长生,拳法用于技击,然皆可归于大道,其用不同,其体则一。内家拳法的理论,来源于道家的老庄哲学和仙家的内丹学说。内家拳注重锻炼腰肾,其为元气(命)之所在也;注重培养动静,其为元神(性)之所在也。故拳道之学,实即性命双修之学。        

       道家修炼,以“守中”“用空”为要,偏阴偏阳,不合道体;动静失宜,就有阴阳偏盛之患。所以不可偏于一味死静或一味死动,这都不符合大道。如果只静不动或只动不静,一定会落下毛病。所以要有动有静,动静适中。以太极拳为例,无极预备势,要头顶青天,脚踏黄泉,神气相抱,外静内动;既而神帅意,意帅气,气帅形,动如一叶扁舟行于江河之上,外动内静;最后归于无极。太极拳的动是静中之动,太极拳的静是动中之静;以至不知动不知静,非动非静,动静一体。动以活关节、舒筋骨、通经络;静以养脑力、明智彗、长灵机。

       修道如打坐时念起难除,通过松柔的内家拳桩法或动功,自然全身气血调和,杂念自消。因此,修道、习拳,二者兼而行之,是修行的妙方。故内家拳法,是仙学的一项必修科目,不可缺少。而仙(道)学是内家拳法之根本,试观拳技炉火纯青的内家大师,无一不深谙道学。如果没有“道”的提炼,其拳法就不是上乘。内家拳的上乘功夫,是无形的,这就是“大道无形”,拳归于道,拳道合一。(刘登云)

来源:http://lijinlong402008.blog.163.com/blog/static/7518512820120280142947/

  蓝星新时代  | 版权所有 | 联系信箱及支付宝 fozairenjian#126.com (使用时#改@

本站域名 www.lxxsd.cn         豫ICP备08106469号-4             内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