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出家人的日常起居看修行_1.网上文摘_蓝星新时代网
繁體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字收藏 > 1.网上文摘 > 详细内容
从出家人的日常起居看修行
发布时间:2014/4/4  阅读次数:3819  字体大小: 【】 【】【

从出家人的日常起居看修行

本文转发自法眼寺耀秋博客。


  在茶馆带禅修的时候,自己有跟大家提到的一点就是下坐后穿鞋子的时候一定要把身体俯下来,保证鞋子不离地,一方面这是出家人在禅堂里在威仪上的基本要求,另一方大家可以体会一下,在自己弯腰穿鞋的时候,人的身心是沉稳踏实的,传递给人的是一种安宁的心态,相反若是翘起腿来翘的老高,整个人给人的感觉就很浮躁。


  当时就有人问还有没有其他这样的注意事项,自己一想,那在佛教中可多了去了,因为佛教里有“三千威仪,八万细行”之说,要真是一一说来,说到猴年马月也说不完,所以就把常用到的“毗尼日用”拿出来给大家说说,“毗尼日用”就是我们常诵的五十三小咒,几乎把一个出家人从早到晚所要做的事情都给列了出来,毗尼日用就是提醒我们在做这些事情之前应该先怎么做。


  所以在自己第一次读到毗尼日用的时候,就被佛教的这种修行方式所折服了,因为寺院里面讲随众,讲熏修,一个人就是再散漫无序,到了寺院里,如果想要常住下去的话,就必须按照寺院里的清规戒律来做事,要求再放低一点,如果能严格按照毗尼日用来规范自己每天的行为的话,那么用不了多久,你就会成为一个非常有威仪的人了。下面自己就拎几则咒子出来说一说。


  在寺院里,早上听到打板声或者撞钟声,就要立刻起床,并且还要念诵如下的偈子。“睡眠始窹,当愿众生,一切智觉,周顾十方”,也就是在醒来的时候就要发愿,愿众生都能够觉悟,愿十方法界一切众生都能够觉悟。而大家比较熟悉的“晨钟暮鼓”,也是有这样的要求。在鸣钟之前,我们会念诵如下的偈子,“愿此钟声超法界,铁围幽暗悉皆闻,闻尘清净证圆通,一切众生成正觉”,大家会发现还是在发愿,愿十方法界一切众生都能够听闻到这钟声,走上解脱的路,走上觉悟的路。而我们在听到的钟声的时候还要念诵相关的偈子,“闻钟声烦恼轻,智慧长菩提生,离地狱出火坑,愿成佛度众生”,并附念破地狱真言“唵,伽啰帝耶,娑诃”,又是在发愿,其实就是时时刻刻在提醒我们修行不是为了做个自了汉,要发大愿。


  而在我们穿衣服的时候,也有相关的偈子,“若著上衣,当愿众生,获胜善根,至法彼岸;著下裙时,当愿众生,服诸善根,具足惭愧;整衣束带,当愿众生,检束善根,不令散失”。在上殿做佛事时,需要穿袍搭衣,又有偈子,比如我们比丘搭七衣前要念诵,“善哉解脱服,无上福田衣,我今顶戴受,世世常得披,唵,度波度波,娑诃”,又是在提醒自己,这一辈子能穿上这身衣服是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又要发愿能够世世常得披。


  穿戴整齐后,肯定要出去走动吧,这个时候还有偈子,“从朝寅旦直至暮,一切众生自回护,若于足下丧其形,愿汝即时生净土,唵,逸帝律尼,娑诃”,因为在走动时,难免会踩到一些小虫子等等,这个时候就先发愿,先告诉他们自己不是故意的,如果不小心踩死了,希望他们能够生往净土。


  重点再说一下斋堂的规矩,来过寺院的人应该对出家人的饮食起居比较感兴趣,而斋堂里的过堂的规矩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止语,所以通常你会发现到了寺院的斋堂会特别的安静,有一种无形的摄受力在里面。儒家有所谓“食不言,寝不语”,在寺院里则连手势、身姿都有规矩。坐姿如钟,身心要统一。左手持碗时,四指在碗底,托着碗,大姆指压在碗上边,叫做“龙含珠”,右手的筷子取饭时被意为“风点头”。在用斋时要心存正念,食存五观,要思量饭菜的来之不易,要思维自己有多少功德可以接受十方信施。此外,不得嚼食有声、不得使碗筷有声、不得大抟食、不得大张口待食、不得遗落饭食等,要添多少饭菜都以筷子动作来表示。所以宋朝儒家代表人物朱熹在看过一次寺院过堂的情景之后发出了“观于寺僧之斋供,而叹三代礼乐,犹独存于释氏”这样的慨叹。


  其他包括上大殿做佛事,出寮房,大小便利,洗手,洗脸,洗澡,剃头,打坐都有相关的偈子,这里自己就不展开说了,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去搜索一下“毗尼日用”,就会知道全部的内容了。自己认为,如果能够完全按照“毗尼日用”来规范自己每天的一言一行的话,用不了多久整个人就会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威仪具足自然不在话下,就像一首偈子说的那样,“举佛音声慢水流,诵经行道雁行游,合掌当胸如捧水,立身顶上似安油,瞻前顾后轻移步,左右癹旋半展眸,威仪动静常如此,不枉空门做比丘”。


  所以其实佛门的“三千威仪,八万细行”无非是让我们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行为,注意自己的起心动念,如果能够这样做的话,那么我们就已经走在修行的路上了,就不必非得去另外找个什么法门了,在自己看来,“毗尼日用”就是很好的一个修行法门,明确告诉了我们该如何用功,所以希望不仅仅是出家人能够这样做,希望更多的在家人在知道后,也能够照着去做。



  在茶馆带禅修的时候,自己有跟大家提到的一点就是下坐后穿鞋子的时候一定要把身体俯下来,保证鞋子不离地,一方面这是出家人在禅堂里在威仪上的基本要求,另一方大家可以体会一下,在自己弯腰穿鞋的时候,人的身心是沉稳踏实的,传递给人的是一种安宁的心态,相反若是翘起腿来翘的老高,整个人给人的感觉就很浮躁。


  当时就有人问还有没有其他这样的注意事项,自己一想,那在佛教中可多了去了,因为佛教里有“三千威仪,八万细行”之说,要真是一一说来,说到猴年马月也说不完,所以就把常用到的“毗尼日用”拿出来给大家说说,“毗尼日用”就是我们常诵的五十三小咒,几乎把一个出家人从早到晚所要做的事情都给列了出来,毗尼日用就是提醒我们在做这些事情之前应该先怎么做。


  所以在自己第一次读到毗尼日用的时候,就被佛教的这种修行方式所折服了,因为寺院里面讲随众,讲熏修,一个人就是再散漫无序,到了寺院里,如果想要常住下去的话,就必须按照寺院里的清规戒律来做事,要求再放低一点,如果能严格按照毗尼日用来规范自己每天的行为的话,那么用不了多久,你就会成为一个非常有威仪的人了。下面自己就拎几则咒子出来说一说。


  在寺院里,早上听到打板声或者撞钟声,就要立刻起床,并且还要念诵如下的偈子。“睡眠始窹,当愿众生,一切智觉,周顾十方”,也就是在醒来的时候就要发愿,愿众生都能够觉悟,愿十方法界一切众生都能够觉悟。而大家比较熟悉的“晨钟暮鼓”,也是有这样的要求。在鸣钟之前,我们会念诵如下的偈子,“愿此钟声超法界,铁围幽暗悉皆闻,闻尘清净证圆通,一切众生成正觉”,大家会发现还是在发愿,愿十方法界一切众生都能够听闻到这钟声,走上解脱的路,走上觉悟的路。而我们在听到的钟声的时候还要念诵相关的偈子,“闻钟声烦恼轻,智慧长菩提生,离地狱出火坑,愿成佛度众生”,并附念破地狱真言“唵,伽啰帝耶,娑诃”,又是在发愿,其实就是时时刻刻在提醒我们修行不是为了做个自了汉,要发大愿。


  而在我们穿衣服的时候,也有相关的偈子,“若著上衣,当愿众生,获胜善根,至法彼岸;著下裙时,当愿众生,服诸善根,具足惭愧;整衣束带,当愿众生,检束善根,不令散失”。在上殿做佛事时,需要穿袍搭衣,又有偈子,比如我们比丘搭七衣前要念诵,“善哉解脱服,无上福田衣,我今顶戴受,世世常得披,唵,度波度波,娑诃”,又是在提醒自己,这一辈子能穿上这身衣服是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又要发愿能够世世常得披。


  穿戴整齐后,肯定要出去走动吧,这个时候还有偈子,“从朝寅旦直至暮,一切众生自回护,若于足下丧其形,愿汝即时生净土,唵,逸帝律尼,娑诃”,因为在走动时,难免会踩到一些小虫子等等,这个时候就先发愿,先告诉他们自己不是故意的,如果不小心踩死了,希望他们能够生往净土。


  重点再说一下斋堂的规矩,来过寺院的人应该对出家人的饮食起居比较感兴趣,而斋堂里的过堂的规矩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止语,所以通常你会发现到了寺院的斋堂会特别的安静,有一种无形的摄受力在里面。儒家有所谓“食不言,寝不语”,在寺院里则连手势、身姿都有规矩。坐姿如钟,身心要统一。左手持碗时,四指在碗底,托着碗,大姆指压在碗上边,叫做“龙含珠”,右手的筷子取饭时被意为“风点头”。在用斋时要心存正念,食存五观,要思量饭菜的来之不易,要思维自己有多少功德可以接受十方信施。此外,不得嚼食有声、不得使碗筷有声、不得大抟食、不得大张口待食、不得遗落饭食等,要添多少饭菜都以筷子动作来表示。所以宋朝儒家代表人物朱熹在看过一次寺院过堂的情景之后发出了“观于寺僧之斋供,而叹三代礼乐,犹独存于释氏”这样的慨叹。


  其他包括上大殿做佛事,出寮房,大小便利,洗手,洗脸,洗澡,剃头,打坐都有相关的偈子,这里自己就不展开说了,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去搜索一下“毗尼日用”,就会知道全部的内容了。自己认为,如果能够完全按照“毗尼日用”来规范自己每天的一言一行的话,用不了多久整个人就会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威仪具足自然不在话下,就像一首偈子说的那样,“举佛音声慢水流,诵经行道雁行游,合掌当胸如捧水,立身顶上似安油,瞻前顾后轻移步,左右癹旋半展眸,威仪动静常如此,不枉空门做比丘”。


  所以其实佛门的“三千威仪,八万细行”无非是让我们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行为,注意自己的起心动念,如果能够这样做的话,那么我们就已经走在修行的路上了,就不必非得去另外找个什么法门了,在自己看来,“毗尼日用”就是很好的一个修行法门,明确告诉了我们该如何用功,所以希望不仅仅是出家人能够这样做,希望更多的在家人在知道后,也能够照着去做。

  蓝星新时代  | 版权所有 | 联系信箱及支付宝 fozairenjian#126.com (使用时#改@

本站域名 www.lxxsd.cn         豫ICP备08106469号-4             内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