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为什么遭那么多人反感?_4.世界政经_蓝星新时代网
繁體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字收藏 > 4.世界政经 > 详细内容
《资本论》为什么遭那么多人反感?
发布时间:2017/9/10  阅读次数:3398  字体大小: 【】 【】【
  •                                                    来源:  察网
  • 作者:    邱海平  
一场金融危机,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中国学术界的弱势地位。虽然金融危机证明了资本主义的矛盾之存在、证明了马克思的《资本论》对于资本主义的批判是有效的,虽然中央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但是,《资本论》仍然不可能再像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那样,成为几乎所有读书人尊重和阅读的对象,也不会成为所有经济学类学生的必读书。

《资本论》为什么遭那么多人反感?

邱海平(1962-),湖北云梦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新智库学术委员,中国人民大学《资本论》教学与研究中心主任,《政治经济学评论》副主编,中国《资本论》研究会副秘书长,全国综合大学《资本论》研究会秘书长。主要研究方向为《资本论》与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社会主义经济理论、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出版《中小企业的政治经济学》《21世纪重读〈资本论〉》《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发展》等多部著作,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红旗文稿》《马克思主义研究》《教学与研究》等报刊杂志发表论文一百多篇。曾获国家教育部优秀教学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奖励和荣誉。

《资本论》为什么遭那么多人反感?

《资本论》是一部深刻的学术著作,《资本论》与现实的关系是复杂的,由于篇幅所限,我这里所谈的,仅仅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在这篇拙作里,我所探讨的惟一问题正如标题所示。

一、金融危机的爆发真的能使《资本论》重新火起来吗?

这次金融危机爆发以后,据说在英国、德国等西欧国家,《资本论》大为暢销,销售量比过去增长了几倍甚至几十倍。另外据报道,德国财长和法国总统也开始研读《资本论》。这些信息,给国人一种印象,马克思又回来了,《资本论》又要开始“火起来”了。国内一些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当然更是喜上眉梢,感觉好像出头的这一天终于到来了。因为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中国一直受到西方经济学的严重排挤,甚至一些所谓权威的学术杂志根本拒绝刊载研究马克思经济学的论文。当然,这是一种非常不正常的学术现象,刘国光等经济学家都曾经提出过严肃的批评,并引起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于是,最近几年来,国内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的环境略有改观。

但是,我认为,一场金融危机,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中国学术界的弱势地位。虽然金融危机证明了资本主义的矛盾之存在、证明了马克思的《资本论》对于资本主义的批判是有效的,虽然中央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但是,《资本论》仍然不可能再像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那样,成为几乎所有读书人尊重和阅读的对象,也不会成为所有经济学类学生的必读书。

二、对《资本论》冷淡或者反感的不同种类

直到今天,只要说起马克思的《资本论》,或者马克思主义等等,总会遭致许多人的反感,包括一些信仰西方主流经济学的人,特别是一些大众,还有那些根本没有读过《资本论》或者读不下去的那些人,以及从一开始就怀疑马克思主义的那些人。

任何人做任何事,一定有他的理由,不管这个理由是什么。

在一个社会主义的国家,一些人对于马克思主义或《资本论》如此的反感,岂不是件不可思议的事情么?岂不是大不应该的事情么?

不过,仔细想来,事出有因人们对于《资本论》的反感或者冷淡,总是有原因的,并且不同的人,各有各的原因。因此,对于这一现象,应该有具体的分析。

大体说来,人们对于《资本论》的反感或不接受大抵有这样几种情况:

第一种,从理论上根本不认为《资本论》的理论是科学的理论。持这种观点和态度的人,多半是一些经济学的专业人士,而在这些专业人士里情况也有所不同,大体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完全接受了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的人。这类人因为在世界观和方法论上完全持西方主流经济学的价值观,而西方经济学的价值观是什么?那就是崇尚资本主义。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都是以资本主义为前提的,虽然有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之说,但是,西方主流经济学从来不怀疑资本主义是惟一理想的社会经济制度。如果研究西方主流经济学的人放弃了这一基本信仰和观念,那么,他也就走到了西方经济学的反面了,他也就不成其为一个西方主流经济学家了。由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结论是否定资本主义的,所以,崇尚西方主流经济学的人当然也就必然否定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了。

另一类是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人。这些人曾经是抱着满腔的热情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资本论》。但是,正是在这种研究中发生了迷惑。他们从《资本论》读到的只是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结论,可是,现实中资本主义不仅没有灭亡,反而生机勃勃。于是,开始迷惑,再到失望,最后是绝望,对马克思主义的绝望。他们发现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与现实的不一致,当然也就开始怀疑甚至否定自己“曾经奉之为信仰”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了。于是,这些人转而从事其他各方面的研究或工作,不再执着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有的人甚至干脆下海做生意去了。

第二种,普通的学生或大众。这些人们,多半只学习了一些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知识,知道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结论,那就是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对于这些人们来说,苏联的解体和中国现在搞市场经济,虽然号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质上都表明了社会主义的失败和资本主义的胜利。而马克思主义与这一基本事实相矛盾,那当然是要去怀疑和否定马克思主义理论了。对于这些人们来说,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真谛究竟是什么?苏联的解体究竟是马克思主义的失败还是斯大林主义的失败?马克思主义与斯大林主义究竟是不是一回事?即使是现实社会主义不成功,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究竟是什么关系?现实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那个社会主义是一回事吗?等等,等等,对于这些问题,他们既没有耐心,也没有能力去加以思考,甚至在他们看来,这些问题根本就是不存在的,也根本不用去考虑的。反正我不相信马克思主义了,也不相信社会主义了,这些问题是你们理论家的事,与我何干?甚至在他们看来,再讲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完全就是骗人的。因为这些人中,有些人曾经信仰过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而中国的改革开放中,他们也许并不是真正的受益者。于是,他们认为,他们曾经被欺骗了。眼看着中国现在两极分化如此严重,眼看着中国现在的社会道德状况如此不济,在这些人看来,还去信仰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有什么用啊?让我去信仰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不就是希望我做个大公无私的良民嘛?现在什么年头啦?还让我信这个?在这些人看来,西方主流经济学讲的那个“经济人”更管用,更符合现实,也更符合每个人的个人需要,因为我们现在也是市场经济了嘛,在市场经济中,我不做个“经济人”,我不处处为自己着想,谁替我着想啊?在这些人心目中,似乎只要信仰了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好像就不能处处为自己着想了。

除了上述两种之外,当然还有一些人,对于这些人来说,什么马克思主义不马克思主义,压根就不是他们所关心的问题,他们关心的,除了自己的衣食住行,也许再无其它。

三、一些人反感《资本论》的原因

总结一下人们对《资本论》的冷淡或反感的原因,大体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最根本的客观原因,那就是《资本论》的理论(不仅是结论方面,也包括描述和分析的方面)与现实发展存在的某些不一致。我们应该承认,一百多年来,世界经济,特别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很多方面与我们在《资本论》中所看到的,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和经济现象的描述及其理论概括,发生了很大的偏离。主要表现在:

1.马克思分析的是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而当代资本主义经济中存在的更多的是垄断竞争;

2.马克思分析的是私人资本主义,而当代资本主义则更多的是社会资本主义(即股份制形式的资本主义);

3.马克思所分析的主要是工业时代的资本主义,而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已经是后工业资本主义;

4.马克思所分析的资本主义的主要阶级结构是工人阶级、资本家阶级、土地所有者之间的关系,而当代资本主义的阶级结构则存在多元化的特征,阶级结构呈现出阶层化的趋势,在资本家与工人之间,一方面存在一个巨大的经理阶层,另一方面工人阶级结构本身也存在多层次化的特点,例如,大量的科学技术工作者、智力劳动者、专业技能者(例如会计师、律师、教师、球星、歌星、影星等),此外,在资本家和工人之外,还存在着大量的个体经营者,例如家庭农场主、小型或微型工商企业主等等;

5.马克思虽然在《资本论》并不是完全没有描述资本主义国家的作用,但是,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在社会经济方面的巨大调节功能与作用,显然是十九世纪所无法比拟的;

6.虽然马克思认识到科学技术在资本主义经济中的巨大作用,但是毕竟《资本论》分析的仍然是以劳动为主体的生产方式,而当代资本主义特别是发达资本主义经济的主要特点之一就是科学技术成为推动的主要因素,劳动在生产中以及在社会中的地位下降了,劳动者的地位被边缘化了;

7.马克思时代的资本主义,由于经济发展水平有限和资本主义自身的不完善,存在着工人阶级的普遍贫困化,而当代资本主义由于实行了广泛的社会保障和保险制度,工人阶级的普遍贫困化,特别是绝对贫困现象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了;

8.与上一点相联系,马克思写《资本论》的时代是一个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异常尖锐的时期,工人运动空前发达,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趋势比较明显,而当代资本主义由于以上几个方面的变化,工人运动一直处于低潮,即使有金融危机这么大的冲击,也几乎看不到有工人革命的迹象,社会主义完全取代资本主义的趋势和可能性似乎已变得更加模糊了。

9.马克思写《资本论》的十九世纪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在实践上搞社会主义,因此,人们对马克思主义在理论上描述的社会主义可以充满期待,甚至将之奉为理想,然而,20世纪出现了社会主义在一些国家建立,最终又在苏联和东欧国家发生了剧变这样一个转折,于是,人们开始怀疑社会主义及其相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甚至在一些人心目中,社会主义已经被实践证明不可行。(中国的改革在一些人看来,也是走上了一条非社会主义的道路,而像朝鲜这样的国家,则更明显地破坏了社会主义的声誉)

10.基于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19世纪的资本主义在军事装备上还处在常规武器的阶段,工人阶级有可能进行巷战并取得胜利,而当代资本主义则处于核武器的阶段,工人阶级几乎已经没有任何可以通过武力消灭资本主义的可能性,工人阶级只能进行合法斗争。

11. 十九世纪,以英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拥有广泛的殖民地,而二战之后,大量的发展中国家经历了一个非殖民地化的过程,成为民族独立国家,因而,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也完全不同于十九世纪,当代发达国家不再主要依靠武力去征服和掠夺发展中国家,而是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发达的网络搞经济殖民主义,只是在必要的时候才采取武力相威胁和以武力来征服(例如美国对伊拉克)。

正是由于当代资本主义与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讲的那个资本主义不一样了,所以,不光是普通人会不相信《资本论》,甚至连许多研究了《资本论》的人,以及曾经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也开始怀疑甚至否定马克思主义和《资本论》了。这些人在理论上的出路无非有二,一是转向西方主流经济学,一是转向民主社会主义(即第二国际,也就是当代的所谓“第三条道路”。

第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和宣传上的误导作用。在我国,马克思主义不仅是一种理论,而且是一种意识形态,这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幸运,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的不幸。长期以来,在我国的大学乃至中学的课堂上,在我国的报纸杂志和各种媒体中,以各种形式介绍和宣传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包括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些理论常识。这一方面提高了马克思主义的普及水平,但是,另一方面又使马克思主义教条化,以至庸俗化。即使是科学的理论,有时也只有教条化和通俗化才能被大众接受。甚至自然科学也是如此,当年爱因斯坦为了让人们理解时间的相对性,不是也说跟一个美女相伴就会觉得时间短促吗?其实,这根本不是他在科学上所论证的时间相对性的真正含义。那个真正含义是普通的人根本不可能理解的。可是,为了让普通人多少理解时间相对性的存在,爱因斯坦也只能搜肠刮肚举出这么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如此一来,如果科学家们也照这个例子去理解他在理论上的时间相对性这个概念的真实含义,那么爱因斯坦在科学上的贡献也就应该被取消了。因为生活中人们对时间的不同感受,难道还要你爱因斯坦来论证么?同样的道理也存在于我国的马克思主义宣传和普及中。为了让马克思主义被人民大众所“掌握”(马克思说的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物质力量,而我们的宣传中说的是人民群众掌握理论,完全是反着的),当然就要教条化、通俗化,因为不这样,普通群众就理解不了。然而,正像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一样,群众所理解的那个马克思主义根本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那个马克思主义。任何科学的东西,一旦通俗化,也就离庸俗化不远了。这里,我们更不必去评说我们的很多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者和教师本身的理论水平了,在其中,以己之昏,使人昭昭者恐怕不是个别现象。

第三,立场和价值观的作用。这一点在当代中国的理论界和学术界越来越明显。由于经济学是一门具有强烈价值取向的社会科学,因而,具有不同立场和价值观的人,在理论的取向上自然有所不同。例如,在我国,由于需要改革,由于需要发展私人资本主义和市场经济,自然就会有反映这种需要的经济学理论,这是西方主流经济学之所以能够在中国大行其道的根本原因。同时,在我国还需要保持社会主义性质,而且面对为富不仁、贫富分化的问题,自然就需要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对抗主流经济学的片面的真理性。不是已经有所谓“富人的经济学家”和“穷人的经济学家”(最近又听说有什么“亲民经济学家”)之分吗?其实在我看来,重要的不在于经济学家站在哪个阶级立场说话,关键是看他说得是不是有道理。在我国还需要发展资本主义成份的时期,难道为穷人说话的经济学家就一定比为富人说话的人更高尚吗?更正确吗?我看不见得。说到底,经济学家也是人,多半经济学家并不比普通人具有道德上的优越性,更具有牺牲精神,有些经济学家甚至比普通老百姓还更加无德。这里我就不必指名道姓了,相信天天上网看新闻的人一定知道这方面的信息。经济学理论对于大多数所谓经济学家而言,正像土地对于农民一样,首先是一个饭碗的问题。用立场或道德来判断经济学家,显然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方法,也不是科学的方法。

当然,我们还要看到,即使是否定马克思主义和《资本论》的经济学家,也要分别不同的类型和性质。有些是出于立场和价值观,有些则是出于理论认识上的原由。不能将二者混为一谈。不能认为凡是反对马克思主义和《资本论》的人都是一样的。

第四,理论形式上的原因。西方主流经济学之所以在大学如此流行,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西方主流经济学的数学化。相反,马克思的《资本论》则没有数学化,并且具有浓厚的哲学色彩。这种理论形式上的差别是导致许多青年学生在开始的时候更愿意学习西方经济学而不愿意学习《资本论》的重要原因。我们都知道,数学是形式化的科学,具有自己严密的逻辑和推理程式。马克思也说过,任何一门科学,只有用数学表达的时候才是最完美的。在我国,多多少少还存在一种科学崇拜的现象。任何东西,只要贴上了科学的标签,就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尊敬甚至崇拜。甚至在一些人看来,凡是不能数学化的东西,根本就不配叫做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这样的概念本来就是不成立的。虽然持这样极端的观点的人只是少数,但是,崇拜科学形式的心理却是普遍的。另一方面,从学生学习和考试的角度来说,只有数学化了的东西才有“标准答案”,才好背,才好应对考试。当然,理论形式只是一个次要的原因。我想,即使把《资本论》数学化,也未见得能够从根本上改变一些人对《资本论》的态度。把数学引入《资本论》的理论阐释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追求数学化本身为目标,弄不好,反而把《资本论》本身所具有的深刻性和辩证性给歪曲了。现在国内有些人正在做这个事儿,虽然我不反这样做,但我不认为这是中国《资本论》研究发展的根本方向。

这里提供一个有趣的现象,正是我们人大经济学院的经济学实验班(即数学和经济学双学位班),在去年硕博连读报名的时候,居然没有一个学生愿意继续读经济学博士了。这个现象是值得令人深思的。

来源:http://www.cwzg.cn/theory/201709/38297.html

  蓝星新时代  | 版权所有 | 联系信箱及支付宝 fozairenjian#126.com (使用时#改@

本站域名 www.lxxsd.cn         豫ICP备08106469号-4             内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