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社会主义才有中华粮仓---北大荒  _8.人文历史_蓝星新时代网
繁體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字收藏 > 8.人文历史 > 详细内容
搞社会主义才有中华粮仓---北大荒  
作者:朱砂  发布时间:2011/6/11  阅读次数:3738  字体大小: 【】 【】【
         在中国北部边疆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三江汇流区域,一直沉睡着纵横千里的古老荒野,统称为北大荒。这个地方多少朝代来都是冬天冰天雪地,寒风呼啸;夏天荒草遍野,虎狼成群。这里土地肥沃,雨水充足,地势平坦,非常适宜发展农业。  
         日本鬼子侵占中国东北时,曾组织“开拓团”进军北大荒,无奈气候极端恶劣,加之东北抗日联军不断袭击。日本侵略者侵占我国资源的图谋化为泡影。  
解放后在中国共产党、毛主席的领导下,解放军转业官兵们分批进军北大荒,他们发扬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英勇顽强,不怕牺牲,连续作战的精神。使古老荒原出现的人间奇迹。没有毛主席领导下轰轰烈烈地搞社会主义,是不可能有北大荒的今天。  
一、                 与狼虎蛇共枕眠,初拓开垠北大荒。  
1947年,为了了支援解放战争和减轻人民负担,响应党中央的指示,建军立巩固东北根据地,松江省人民政府主席冯仲云首先响应,指派省人民政府主任秘书李在人带领十七名工作人员,前往北大荒宁安地区垦荒建场,种植粮食,支援东北解放军作战。  
     李在人等到宁安后寻找日本鬼子弃的破旧农具,尽快开荒生产。建立起松江省国营第一农场,称宁安农场。李在人任场长,同一时期,松江省人民政府在北大荒又创建了通北农场、赵光农场、花园农场、查哈阳农场等农场。这些农场人数少、规模小。  
     首批到北大荒拓荒队伍,大多数是由抗日联军、八路军的干部和战士组成,他们过去时种过地,打过仗,具有勤劳朴素、吃苦耐劳、大胆勇敢的特点。白天踏看查荒地,夜里防范狼群袭击。住的自己搭的不避风雪的马架子,睡的是木杆拼凑的板,吃的是玉米子和窝窝头。没有经费和物质来源,只凭拓荒者们荒者们一腔热血和对解放事业的无限忠诚。荒野上虽然积雪未消,寒风刺骨。但大家依然是满腔热情、争分夺秒地垦荒建场。用的是铁铲、铁稿、铁锹,手被磨出血泡,脚被棘刺划出血,浑身溅满泥浆,不叫一声苦不喊半声累 。现在年青人见到这种场面,一定不会理解他们在为的是什么!就是有这样一批老一辈为我们打下社会主义基石。他们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创造了当年开荒,当年播种,当年丰收的奇迹。  
     1948年底,东北解放战争基本结束,一批负伤致残的解放军官兵(当时称荣誉军人)安置到这里,东北各省以省主席为首成立荣军工作委员会,办起了一批荣军农场,这些在枪林弹雨中负伤致残的荣誉军人,以顽强的斗志、惊人的毅力,克服病残困难,在荒凉的黑土地上创建了许多荣军农场,为了表彰荣誉军人的贡献,中共中央东北局于1950年在沈阳召开了荣军代表大会及荣军工农业产品展览会。荣誉军人创建农场取得了巨大成就,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的反响。也为北大荒后来开发建设,闯出了路子,培养了干部,积累了经验。这些拓荒者后来大多数成为大规模开发建设北大荒的骨干力量。  
     友谊农场。1954年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周年,苏联政府向我国赠送了可供30万亩耕地使用的机械化设备,国务院决定在北大荒建立国营农场,称为友谊农场。国务院任命王操犁为场长,选配魏震五、张省三、陈剑飞等一批干部为建场委员会成员;中央组织部从各省挑选21名地、县干部充实领导班子,农业部选调12名农业技术人员,选调了如指掌30名农机工人。黑龙江省邮电局组织职工,冒着风雪严寒在北大荒原野上架设37公里长的电话线;省交通厅调动筑路大军紧急修建通往场区的公路;建筑公司承担农场房屋建设。苏联也派出一批土地规划、农场管理、农机等专家给予指导。一时间,北在荒的荒野上车轮滚滚,拖拉机轰轰,昼夜奋战,只用一个多月,就开荒30.5万亩,有一部分当年盈利。  
二、               铁道官兵齐战酣,荒野草地变粮仓。  
     真正的大荒原在三江流域----黑龙江、松花江、乌苏江形成的冲积平原。那里荒草齐天,渺无人烟,老乡形容那里是“五十里地做邻居,三十里地南北炕”。1954年,从朝鲜战场回国参加修建森林铁路的铁道兵集中在北大荒汤原县,等待转业复员。时任解放军铁道兵司令员的王震,赶一这里来看望他们。他在副师长余友清陪同下,乘车驰骋在广袤荒原上,抬头远望只见千里荒野,空旷辽阔,土地肥沃,牧草丰美。他按捺不住内心的兴奋,大呼:“北在大荒呀,真是名不虚传,茫茫大荒,一望无际。这片未开垦的处女地,真是搞农业机械化的好地方!”于是王司令回到大伙们中间,说出了他的想法,听听大家的意见,大家有的赞同、有的埋怨,他说“民以食为天,眼下国家搞社会主义建设,到处需要粮食。你们想想是回老家扛着头种巴掌大的地,还是在北大荒搞大型机械化农业,哪个好?”他讲述了自己过去在南泥湾带领三五九旅屯垦开荒,搞生产运动,以及进军新疆屯垦边的情况,铁道官兵深受鼓舞。第二天就召开全军动员大会,当他讲到毛主席、周总理为粮食的事万分操心,铁道官兵如果能在北大荒办农场,生产更多的粮食,也是为毛主席和周总理分忧啊!这时刻部队官兵沸腾起来了。随后,王震赶往哈尔滨会见时任黑龙江省委书记欧阳钦,谈了自己的设想,欧阳钦书记非常支持他的想法,接着他就去了解全省农场的基本情况,着重考察了当时较先进的九三荣军农场,为铁道兵进军北大荒建军农场做准备。  
1954年8月,王震回到北京后,立刻向铁道兵党委如实汇报,并向中央军委、中共中央写报告,建议由铁道兵组织退伍官兵去北大荒垦荒建场,为国家生产粮食。中央军委、中共中央批准了建议。王震迅速赶回汤原县,着手布景开发北大荒的具体工作。王震要求副师长余友清:“现在你先带一支精干的先遣队,到密山、虎林一带实地勘察地形,今年冬天部队就进去,明年春来就要开荒 生产。记住,你是打头阵的,得搞个好样子,以后要按你的脚步窝子走下去,要大发展,要‘母鸡下蛋’。”  
余友清马上带领先遣队出发,在完达山和挠力河一带进行实地勘察,发现那里有上千亩荒地可以开垦。向王震汇报后,经研究决定先在虎林建立军垦基地,由余友清负责全面指挥。10月14日,余副师长带领人马进军密山虎林荒原。那种艰苦创业的精神不可想象,有的就在有点高低地势的地方,用铁锹、铁镐挖个地洞,就当房子,有的用树枝搭置架子盖上毛草,再盖上土层打实,是最好的房子。白天开荒、测量规划,晚上防狼群袭击,还要提防毒蛇猛虫。就是白天,人必须成群结队,特别是女同志,不然就要遭狼袭击。曾经出现过,大人出去干活,小人在小房子里不一会就被狼拖走了。后来才盖起一些小楼房。解决一部分人。他们就在这样艰苦中创建今天的北大荒的。  
1955年元旦铁道兵第一个军垦农场就这样在北大荒诞生了,场部门口挂起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五零部队农场》的牌子,余友清任场长。春节过后,就轰轰烈烈地开始开荒造田。当年开荒十四万亩,播种四万亩,收获粮豆3383吨。第一个首战告捷,王震按中央决定,组织九个师的铁道兵转业官兵,分批分期进军北大荒,再建起一批军垦农场,并按部队番号取名为851农场、852农场、853农场等,形成一个农场群。从创立850农场开始,只用了两三年时间,就在辽阔的北大荒形成轰轰烈烈的垦荒热潮,国营农场很快从15个发展到底6个,耕地面积由41万亩发展到457万亩,拖拉机由1.1万马力发展到6.2万马力。年产粮食由2400万斤增加到4。54亿斤。由国务院批准建立铁道兵农垦局。  
三、英雄奔赴北大荒,古老荒野掀气象。  
     昔日冒着枪林弹雨,浴血奋战的英雄好汉,如今进入和平建设新时期后,部队大量裁减。1958年1月,中央军委发出《关于动员十万班干部转业复员参加生产建设的指示》。3月,中共中央成都会议通过《关于发展军垦农场的意见》,指出::“军垦既可解决军队复员就业问题,双可促进农业的发展,在有些地区还可以增强巩固国防和巩固社会治安。因此,在有大量可垦荒地、当地缺乏劳动力,又有复员部队可调的条件下,应实行军垦。”  
是任农垦部长的王震,他确定农垦部所属农场可以接收6万名转业军人,包括7个建制预备役师、4个部队医院以及撤销建制集体转业的部队学校,连同家属、非军籍薪金制职工,号称十万大军。中央军委、中共中央同意了王震的意见,3月至5月,成千上万的转业复员官兵响应党中央的号召,从各军区、各兵种、各部队、各院校,纷纷离队北上。数万人马在同一时间拥到密山,有关部门始料未及,准备不足,困难很多。王震实事求是,在广场上大声说,“目前有一个困难,就是人多汽车运不过来。有的同志建议,不坐车,走路,走上三四天就到了自己的农场。早走早到,早到早生产。我看这建议很好,有革命干劲,大家同不同意?官兵一片欢呼齐声高喊“同意”。汇集在密山的十万转业复员官兵,在同一时间,徒步进,浩浩荡荡,走向荒原腹地,蔚为壮观。不是早到的抢好自己好的住房,而真是早到早生产。后来还有从朝鲜战场回国的志愿军十五军1200名转业复员官兵,也加开发北大荒的行列。我们最可爱的人就这样奔赴北大荒,再创第二次辉煌。  
全国有志青年,响应党的号召,自愿报名奔赴北大荒,特别是来于河南、湖南年青姑娘,活泼可爱,朝气蓬勃去了北大荒,为北大荒后来的发展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中央批准了王震的要求,从1958年3月起,中央党政军机关各部门1000多名右派,陆续来北大荒,他们大都被子安置在交通方便、生活条件最好的(比起北京差的多)八五零碎、八五三、汤原农场。在各方面都给予了照顾。不让他们挑担挖土,让他们搞点力所能及技术、文化工作。看看工农兵战天斗地,轰轰烈烈的场面,这就是所谓的下放劳动,改造思想。  
统计表明,经过解放军转业复员官兵和职工的共同奋斗,北大荒的农场经济取得在发展,耕地面积,从1948年进入北大荒开始,到19 56年发展457万亩,到1966年又增加到1370万亩。在纵横千里的黑土地上,建起了一大批国营农场,形成了庞大的农场群。这些农场大部是生产粮食和大豆为主的机械化农场,成了中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荒凉的北大荒如今变成了富饶的北大仓。  
三、               科学发展大粮仓,中国粮食添保障。  
一支过度快速树苗,没有经过持续的阳光照耀,没有经过风雨的考验,会很脆弱和不稳固。北大荒的短时间地快速发展,带来农场内部各种比例失调。在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指引下,各农场各方面进行了调整,放慢了开荒的速度,长期摸索形成了农场管理制度。粮食大豆等农作物年年丰收,农场经济得以稳步健康发展。  
北大荒垦区改成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后,归沈阳军区领导,配备现役军人担任领导。常用带兵打仗的办法管理农场,缺乏农场管理经验,导致许多生产决策失误。引起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后来国务院、中央决定撤销生产建设兵团建制,成立黑龙江农垦总局,组建懂生产、会经营的领导班子,统一管理全省农场经济。  
这一期间由于全国兴起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龙江省垦区先后接收北京、上海、天津  
哈尔滨等地区55万知识青年。大批城市知青的到来,不仅给农场增加了劳动力,更为重要的是,他们给农场输入了新鲜血液,带来各类人才,增添垦区的朝气和活力。同时也给垦带来了吃饭、住房、医疗卫生、文化生活、回家探亲等压力。  
1987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国农村、农场先后掀起知识青年大规模返城浪潮,势不可挡。垦区领导对待知青返城表示理解。让知青顺利返城读书和就业。整个垦区连以上上知青干部走了5000多人,技术业务走了8000多人。农场农机无人开,农场帐目无人算,学校无人上课,医院病人无人管,许多工作处于瘫痪状态。垦区领导着手培养永住垦区的各类人才,安排到各个岗位上,保证了北大荒垦区的社会秩序稳定,也保征了垦区经济的持续发展。  
中央根据有关部门的论证,批准从美国引进一整套农业机械及大型喷灌设备,在黑龙江友谊农场五分场二队进行农业机械化试点。五分场二队这先进的农业机械和技术,创造了20个农业工人耕种18540亩土地,人均生产粮豆10.67万公斤的初步成果,让人们开阔了眼界,增强了加速实现农业机械化的信心和决心。经中央批准试点范围由1。3万亩扩大13万亩,并且列为农垦部重大科研课题。经历了五个完整生产周期试验,证明试点成功。五年粮豆单产年均229。7公斤,比前五年又提高了百分之三十,比全场高出百分之四十点一。工农业总产值以百分之五以上的速度增长,累计盈利1048。1万元。  
据此,黑龙江农垦总局决心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和国家提供的相关配套资金,进一步引进先进的农业机械化设备。装备了60多个农业项目开发点。几年实践下来效果显著,试点规模已占垦区耕地面积百分之十以上,为北大荒垦区1989年达到生产商品粮100亿斤奠定了基础。  
如今,黑龙江垦区不仅已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而且已成为可靠的粮食安全战略后备基地和现代化农业生产的示范基地。垦区每年生产的粮食,除满足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四大直辖市和陆海陆空三军将士全年的口粮需要外,还可以提供更多的农畜产品和副食品。是共和国“抓得住、调得动、能应对突发事件”的中华大粮仓。  
我根据许人俊先生的《王震建议开垦北大荒 》(发表在党史博览在2011年三期上)及电影《北大荒》内容相关资料整理得到,目的是通过北大荒的奋斗史,告诉青年这一辈,共和国有今天的繁荣昌盛,幸福安祥。不要忘记老一辈的艰苦创业史和血泪史。尤其当今社会私利无限止地膨胀,道德水准不断下滑,政府官员腐败不堪。主要是利益熏心,先辈那自我牺牲精神一点也没有了,有些人还要否定先辈的伟大业绩,这是何俱心?我们中华民族不能重新成为一盘散沙,要团结起来,为振兴中华而奋斗。
  
声 明: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来源:乌有之乡 http://www.wyzxsx.com

  蓝星新时代  | 版权所有 | 联系信箱及支付宝 fozairenjian#126.com (使用时#改@

本站域名 www.lxxsd.cn         豫ICP备08106469号-4             内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