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波谈朝鲜、日本人的来源,用史实戳穿韩国学者的无耻_8.人文历史_蓝星新时代网
繁體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字收藏 > 8.人文历史 > 详细内容
流波谈朝鲜、日本人的来源,用史实戳穿韩国学者的无耻
发布时间:2012/11/5  阅读次数:3605  字体大小: 【】 【】【

流波谈朝鲜、日本人的来源,用史实戳穿韩国学者的无耻

荆楚文明与东亚文明

——摘编于流波《源——人类文明中华源流考》(详见:http://www.weiweikl.com/LBWH47.htm

第八章一 荆楚文明的古老因子和域外联通

  

在伏羲神糯炎帝大九洲时代,东北亚就已经开始成为中华开拓美洲的中转站,操长江流域糯语的人们早已遍布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库页岛、北令海峡广大地区。

库页岛(古代北方方位为壬癸,语音演变为“苦夷”,故古代北方人称为苦夷人,“库页”为“苦夷”的音变。)

林坚博士在其《古朝鲜若干问题》一文中分析说:朝鲜13世纪的史籍《三国遗事》等记载了开国神话的“檀君朝鲜”,说檀君开国于公元前2333年,是为檀君纪年之始。“檀君神话”原本作为口头文学,《三国遗事》开头称是转载《魏书》里的檀君建国记事,其云:“魏书云乃往两千载有檀君王俭立都阿斯达开国号朝鲜与高同时……”(有学者分析说,“高”是“尧”之误)《魏书》在中国典籍中有两部,一部是记述三国时期魏的《魏书》,另一部是记述南北朝时期北魏的《魏书》,但两部《魏书》中均无上述记载。而朝鲜学者讲,这个“魏书”已经“失传了”。班固在《汉书·地理志·辽东郡》中记载了18个县,其中有险渎县。东汉应劭注《汉书·地理志》说:“辽东有险渎县,朝鲜王旧都。”并解释说:“依水险故曰险渎。”公孙瓒说:“王俭城在乐浪郡浿水之东也。” 说明古朝鲜的都城在王险或险渎。6个世纪以后,在韩国的史籍中,王险或险渎被写成“王俭”,如《世宗实录·地理志》载:“号曰檀君王俭……以唐高即位十年庚寅,都平壤城,始称朝鲜,又移都于白岳山阿斯达。”《三国遗事》载:“(桓)雄率徒三千,降于太伯山顶神坛(檀)树下……熊女者无以为婚,故每于坛(檀)树下况愿有孕……生子,号曰君王俭,都平壤城,始终朝鲜,又移都于白岳山阿斯达。”李朝文学家权近(13521409年)在《应制诗注》中也说:“昔神人降檀木下,国人立为王,国号檀君。”

笔者认为,13世纪朝鲜史书中转用的这个故事是真实的,林坚博士可能没仔细研究或是研究得不仔细就下了结论,因为不仅《魏书》中有关于檀君的记录,而且檀君史话在长江流域普遍流传。在巴人始祖檀君神话中,檀君死后化为白虎。《后汉书·南蛮列传》:“檀君死,魂魄化为白虎,巴人因虎饮人血,逐以祠焉。”联系到长江流域中游一带现在仍然有所保留的神秘文化——梅山文化,其主要神也就是檀(坛)主——檀君,崇拜檀树、枫树,形成一方檀(坛)祭,进一步形成庙宇。非常明显,朝鲜檀君神话中的“风伯”、“雨师”、“云师”源自于楚辞中的“风伯”、“雨师”、“雷公”(云师)。

梅山倒立张五郎,是狩猎民族的祖神

  

韩国江原道是保存荆楚巫俗最多、最完整的地方,如“端午祭”。檀君神话亦反映了荆楚南支的彝族虎熊部落来到朝鲜半岛后的发展历史,檀君神话里天神之子桓雄给熊和虎“灵艾一炷,蒜二十枚”让它们变成人形,这是楚俗挂艾草、蒜头以僻邪驱瘁的再现。现长江流域及以南的广大地区仍有许多巫师行事作法。檀君朝鲜住民的生产、生活、意识和文化承袭了大汶口晚期乃至龙山时期的文化因素,他们是在夏王朝建立并东占之前向东迁徙到韩半岛的以熊和虎为图腾的东夷少昊氏的分支,故朝鲜古代神话“天体崇拜”、“树木崇拜”、“地神崇拜”、“熊崇拜”、“太阳崇拜”等无不打上荆楚文化、百越文化的烙印。檀君神话中有熊变女人并生子的说法正是荆楚先祖黄帝家族熊图腾崇拜的变种。到了周武王伐纣时,比干的弟弟箕子带着商代的礼仪和制度到了朝鲜半岛,建立“箕氏侯国”,并得到周朝的承认,史称“箕子朝鲜”。箕子朝鲜在朝鲜半岛统治了近一千年,在春秋时候被燕国所灭,燕国人卫满做了朝鲜国王,定都平壤,史称卫氏朝鲜。卫满之孙卫右渠时,因阻碍邻近部族与汉朝通商,同汉朝发生战争。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汉武帝遣军5万攻入朝鲜,朝鲜尼溪相参乃使人杀朝鲜王右渠来降,“卫满朝鲜”遂亡。汉朝在朝鲜及辽东地区设置乐浪、玄菟、真番、临屯等郡,史称“汉四郡”。

商箕子,建“箕子朝鲜”,又是围棋的创始人

  

公元前8世纪,在汉江中游有两个小国,叫罗国和卢国。公元前690年卢国和罗国同时被楚所灭,卢戎的一部分往西到了辰州,即现今湖南湘西辰水一带。中国史书《三国志》和《后汉书》有对辰韩的记载:“辰韩耆老自言秦之亡人,避苦役,适韩国。”这些有关辰韩的史籍在韩国《三国遗事》等古籍中也有转载。辰韩和弁韩居民多来自被秦所灭的楚国,其大多又是原卢国和罗国人氏,这一点,由陈寿的《三国志·魏书》里详细记录的辰韩大大小小的部落国家所佐证:有许多是以卢为国名,如莫卢国、驷卢国、万卢国、捷卢国等;有的直接以楚为国名,如楚山涂卑离国、楚离国等。韩国史籍《三国遗事》:“《新旧唐书》云,弁韩苗裔在乐浪之地。”目前韩国保存有很多祭祀蚩尤的祠堂遗址,这就说明辰韩和弁韩和楚国的罗氏、卢氏一样均为苗裔,同样以蚩尤为始祖。史籍记载,与徐福同时代的方士,还有韩终、卢生、侯公等,他们也先后为秦始皇访求仙药。徐福一行人最终到了日本,韩终出海后便到了朝鲜半岛东南部的辰韩。《后汉书·张衡列传》:“韩谓齐仙人韩终也。为王采药,王不肯服,终自服之,遂得仙。”韩终虽然是齐国方士,但修炼成仙的地方却是楚国境内的长沙。韩终在长沙时与罗氏、卢氏交往密切,秦灭楚后,韩终带着罗氏、卢氏等楚国亡民渡海至朝鲜半岛,重建家园。韩国罗氏、卢氏的宗谱也有类似的记载。韩国1982年版《罗州罗氏大同谱》卷一《姓原考》说:“周代成王因大罗氏有功封罗国,为楚附庸,后被楚屈氏所灭,是为豫章罗氏。”韩国罗氏宗谱非常明确地记载着罗氏是“楚附庸罗国”、“祝融氏后裔”,是楚国之地的罗国人。卢戎在商代是强大的部族,曾从周武王灭商,分封后有一部分卢人辗转南迁到了湖北襄阳建立了卢子国,这就是和罗氏一起迁到韩国的卢氏祖先。

在韩国,与楚国地名相同的不少,如江陵、丹阳、襄阳、汉阳(今汉城,2005119日改为首尔)、汉江等地名。据考证,楚国古都江陵并不是在长江中游,而是在汉江中游的湖北宜城。楚人建国初期的中心在汉江上游丹江支流的丹阳,发展成熟时期政治文化中心在汉江中游的江陵(宜城)、襄阳一带。另外上溯汉江的源头是在陕西秦岭的太白山下,尽头则在下游的汉阳。比较一下韩国的几个地名分布:丹阳属于忠清北道在汉江的上游,汉阳在汉江的下游,属于江原道的江陵和襄阳均在汉江上游不远处,洞庭湖也在江原道。最有趣的是韩国汉江发源于江原道和庆尚北道连接处的太白山下。韩国地名分布几乎和中国古代楚国地名的分布如出一辙。韩民族历史上曾有貊、发、北发、貊耳、秽貊、白民、扶馀、高夷、高丽、高句丽等多种族称。《诗经·韩奕》云:“王赐韩侯,其追其貊,奄受北国,因以其伯。”是说地近燕国的韩侯朝拜天子的事。《诗经·鲁颂》说:“保有凫绎,遂荒徐宅,至于海邦,淮夷蛮貊,及彼南夷,莫不率从,莫敢不若,鲁侯是若。”将“淮夷”、“蛮貊”并提,还有“南夷”之称,说明“蛮貊”属南方民族,而离东南沿海的“淮夷”不远。可见,韩民族先人秽貊人来自东南沿海、淮河以南。中华各个时期的先民来朝鲜半岛开发,这里曾是中华先祖开辟海外的中转地,又成为一些时期海内民族出逃避难的场所。《后汉书》说:“辰韩耆老自言秦之亡人,避苦役,适韩国……故或名之为秦韩。” 《三国志》载:“辰韩……其语言不与马韩同。名国为邦,弓为弧,贼为寇,行酒为行觞,相呼皆为徒。有似秦人,非但燕齐之名物也。”《三国志》云:辰韩人“名乐浪人为阿残。东方人名我为阿,谓乐浪人本其残余人。”乐浪是韩半岛秽貊人居住地。乐浪(秽貊)人、辰韩人就是从东南沿海一带的夷人、越人。据DNA研究,韩民族与中国东南方沿海一带的族群也最为相似。

《海内北经》:“朝鲜在列阳东,海北山南。列阳属燕。知列姑射在海河州中。姑射国在海中,属列姑射。西南,山环之。大蟹在海中。”“列姑射”就是从库页岛到日本列岛等广大地区,海中有姑射国。“大蟹在海中”是讲的堪察加半岛的形状像大蟹伸入海中,《大荒东经》的“女丑有大蟹”,讲的就是女丑人拥有地形如蟹的“堪察加半岛”。“女丑人”就是今天讲的“因纽特人”,西方海盗来美洲殖民时期,这些中华先民同胞都受到了惨绝人寰的杀戮,今天的阿拉斯加只有了少量的“因纽特人”了。

今天北极圈内的因纽特人,又名爱斯基摩,也就是中华五十六个民族中的赫哲民族

  

《晋书·倭人传》:“倭人在带方东南大海中,依山岛为国,地多山林,无良田,食海物……男子无大小,悉黥面文身,自谓太伯之后。”《史记·吴太伯世家》:“吴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历之兄也。季历贤,而有圣子昌,太王欲立季历以及昌,于是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荆蛮,文身断发……自号句吴。荆蛮义之,从而归之千余家,立为吴太伯。太伯卒,无子,弟仲雍立,是为吴仲雍。仲雍卒,子季简立。季简卒,子叔达立。叔达卒,子周章立。”又据《史记·吴太伯世家》记载,仲雍之后的吴国君主共23位,皆是仲雍的子孙,最后一位吴王夫差是仲雍第20代孙。因此,《晋书》所谓太伯之后,只是从君位继承关系来说的,如果从血统关系来说,则倭人应是仲雍之子孙,而仲雍才是倭人直接之祖。7世纪中期后,日本放弃倭人之号而改称日本,同时又以扶桑自名。扶桑是中华糯民的生命之树,贯穿于伏羲神糯炎黄时代的始终。“富士山”之名亦为“扶桑”而来。倭人“男子黥面文身”、“以蹲踞为恭敬”,“其死停丧十余日,家人苦泣不进酒食”以及“灼骨以卜,用决吉凶”等礼仪习俗与东夷人几无二致。今天的江南一带还存有这种风俗。日本民族的来源,最古老的应为糯民,“大和”也就是“大糯”、“大禾”,水稻;后糯民分化为夷,如淮夷、徐夷等;夷进一步分化后成为百越、百濮,细说起来就更多了。百濮好水,多向海洋,去了东南亚。在西南文明文化进程中,各民族的族称也是一种历史的、动态的概念,西南夷、西夷、南夷、昆明、蛮夷、和夷、百濮、百越、氐羌、东爨、西爨、乌蛮、白蛮、罗罗、摩些、卢蛮、金齿……层出不穷。所以有日本学者研究说日本民族来源于云南的少数民族没有错,如彝族、哈尼族、傣族等;说日本民族是苗族、侗族、土家族的后代也没错,两者之间多有相通;是淮夷、徐夷的后代没错,古就有“浙商通倭”一说;说日本民族是徐福的后代也没错,历史凿凿;说是来源于中亚一带的游牧族也没错,因为他们也是长江流域糯民演化而来的游牧族,总之是万变不离其宗。

 

来源:http://www.weiweikl.com/LBWH54.htm
上一篇:张居正之死 下一篇:漢字禪解

  蓝星新时代  | 版权所有 | 联系信箱及支付宝 fozairenjian#126.com (使用时#改@

本站域名 www.lxxsd.cn         豫ICP备08106469号-4             内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