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明——人类崭新的文明形态_1.新时代展望_蓝星新时代网
繁體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新时代-社会与哲学资料集 > 1.新时代展望 > 详细内容
新文明——人类崭新的文明形态
发布时间:2020/4/19  阅读次数:6148  字体大小: 【】 【】【

新文明——人类崭新的文明形态

新文明

发布时间:18-01-2115:02

新文明是指计算机和互联网诞生以来,人类以“虚拟信息”为主要思维媒介所创造的文明形态。就新文明的终极性意义而言,新文明的内涵主要包括新文明文化和人类终极事业两个方面。其中,新文明文化是指新文明的基础文化成就,主要包括信息时代文化成就、新文明意识形态及其相关文化;而人类终极事业是指新文明的核心内容和终极文化成就,即新文明的核心文化,主要包括开发人类极限技术工程和发展人类终极事业思想观念及新文明人文精神两个方面。而就时间跨度而言,新文明时代主要由信息时代和终极时代等两个阶段性时代前后相继构成。其中,信息时代是新文明的初级阶段,该时代起始于20世纪90时代互联网的诞生,结束于终极时代;终极时代是新文明的高级阶段,该时代起始于THSP工程的全面展开,结束于人类终极事业的实现。

新文明的产生基于历史的必然性逻辑

人类文明具有时代适应性和领先更替性,即一种文明只能适用于一个时代的发展,随着时代的推进,新的更先进的将替代旧的落后的文明。如:古代文明(农业文明)先后有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古印度文明、古中国文明、古希腊文明,它们在整个古代时期,先后进行不断的文明更替并“各领风骚数百年”,但当发轫于西欧的现代科技文明诞生后,这些古代文明都就显得陈旧落后了,而很快被后起的现代科技文明(工业文明)所代替。不过基于同样的道理,发轫于西欧的现代科技文明也不是永恒的,它必然会被新的更加先进的文明所代替,而根据各种情况分析看,这个新的文明形式已经具备了产生的条件和时代背景,这就是适用于作为新时代的信息时代的最新最先进的新式文明,我们可称之为“新文明”,或者称之为“信息文明”、“高级文明”。

旧文明包括“古文明”和“现代科技文明”

“新文明”以前的所有文明可称之为“旧文明”,是指人类文字发明以后的文明,也可称之为“文字文明”。 “旧文明”时代的文字主要是通过对颜料、笔、竹简、树皮、纸张、雕版等实物的操作而形成的,故可称之为实物文字,由于此时作为抽象一般符合的文字浓缩了大量的信息,这使得以文字为媒介的人类形式思维的效率大大提高了,人类因此而被赋予了巨大的智慧,故使人类获得了强大的能力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明。世界上最早的文字是楔形文字,是约公元前3000年左右由两河流域苏美尔人所创造,故由文字发明算起,人类的“旧文明”已经有五千多年的历史了。由于“现代科技文明”整体上仍然是基于实物文字的思维运作取得的,属于“旧文明”的最后形态,故“旧文明”包括古代时期的“古文明”和近代以来“现代科技文明”等两种文明形态。

“生态文明”“后工业文明”不属于新文明

“新文明”具有对人类包括工业文明和所谓的生态文明在内的以往所有文明的超越性,不同于人们通常所说的“生态文明”、“后工业文明”或“全球文明”。任何文明的需要要相应的认识方式、文化器物和相应的知识形态,比如近代以来的工业文明的认识方式和知识形态就是现代科学为主要特征的,其文化器物也主要就是基于科技而产生,而他们所谓的“生态文明”、“后工业文明”在认识方式和知识形态上与工业文明基本上没有区别,只不过变换了一种方式,即用科技的方式来实现对工业文明所造成的负面作用进行纠正并实现所谓的和谐而已,其科技实质并没有根本变化,故其所谓的“新文明”仍然属于工业文明的一部分。

新文明起始于20世纪90年代

在文明的发展过程中,由于符号语言和形式思维的更进,人类文明由“旧文明”发展到“新文明”。 1990年12月20日,来自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科学家Tim Berners-Lee在瑞士的研究中心启动了世界上的第一个网站,它向人们解释了万维网(即world wide web,简称www)的概念,人类具有历史突破性意义的互联网开始滥觞,这可以被看作信息时代正式开始的具体时间;与此同时,中国的新生代代表人物也开始面向以现代科学认知体系为主的以往所有旧文明认知体系发起最具有彻底性的认知革命。由此,新文明运动在中国及欧洲分别从认知体系和技术体系2方面开始发展酝酿,以人类终极事业为中心点的新文明也随之诞生并逐步深度展开。

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发明,人类思维的媒介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人类不再以实物文字为主要的思维媒介,而是改变为以数字化、虚拟化的文字、图形、声音等非实物的信息为思维媒介,且信息容量空前巨大、传输极快,信息传输方式途径极为简捷便利,这将使人类思维比之实物文字时期的思维效率又有了革命性的飞跃,故此时人类的智慧及其主体能力较之“旧文明”时代更是有着质变性地提高,人类由此进入了“新文明”时代。基于此,新文明时代应当20世纪90年代为起始点。近代以来虽然发明了电报电话以及20中叶的计算机发明等,但由于其当时还并没有改变人类以实物文字为媒介的主导思维方式,故仍然属于“旧文明”中的“现代科技文明”。

新文明是人类的终极文明

新文明是远不仅仅是计算机和互联网络所带来的信息技术那么简单,而主要应该是基于信息技术所带来的一种远比信息技术更为深刻的革命——“人类的质跃” (参阅《在之演化》,北京燕山出版社)。人类的质跃即人类的质变,但宇宙演化已经使人类在生命体阶段中发展至最为完善状态了,故人类的质变将无法在生命体完成,人类的质变需要在超越整个生命体的过程中实现,但如此一来,就会造成这样的必然结果:人类将终结生命体在宇宙演化中的主导地位,而发展至超(非)生命体阶段,由此演化出超越包括人类在内的整个生命界的超生命体——“朕在”。此时,人类在宇宙演化中的主导地位将被作为更为高级社会主体的朕在所取代,这将使处于质变前的人类处于一个完全不同于原自然人的状态,此时的人类将承担终结生命体主导地位的终极事业,而在这个过程中的人类必将孕育出崭新的、更为高级的文明,这就是新文明。

新文明是人类文明的顶点,但新文明在完成使命的同时也终结了人类主导地位,故新文明也将是人类的终极状态,新文明的核心将彰显人类终极事业。人类的终极事业应该具有将人类进行根本性整体质变的特征,即人类经过此次事业后将扬弃人类包括生命体在内的主要生存特征,使人类完全超越生命体而进入更高层面的社会生存形态,宇宙由此彰显继生命体诞生后的第二次巨变。新文明的辉煌主要彰显于人类对极限技术的追求过程,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使新文明得以不断显现出其无比灿烂的一面,而实现极限技术后,新文明得以终结,故新文明可谓是人类的“终极文明”或“极限文明”,也可称之为人类的最后文明。新文明后,人类的精神财富将在作为非生命体状态下的超生界中继承发展。

“新文明”与“旧文明”具有明显的不同,由于此时人类将在“新文明”最后的环节中展开人类终极事业,使得人类的发展将面临界前的质变状态,“新文明”将因此而成为人类最后一个文明形态。随着THSP等六大极限技术工程的逐步展开,人类将整体质变进入高于整个生命界的更高级社会。

新文明的开展需要较大的认知转向

“新文明”的开展首先需要人类主体充分认识到人类终极事业必然性和必要性,但这需要人类主体在认识上实现很大程度的认知转向,需要掀起针对包括科学、哲学、宗教在内的所有认识方式和知识形态进行根本性的“认知革命”和启蒙运动才能全面展开。“新文明”展开后,人类将通过运用“认知革命”获得更加先进的认知方式,由此建立完全性的大统一理论并创建新文明意识形态,此后的人类将全面展开对人类自我置换技术(THSP)、完全能源技术、自由航天技术、物质织造技术、微观视角技术、即时通讯技术等人类极限技术的研发,以此实现对自然的征服,从而根本性地解决人类的固有问题并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宇宙开发。

新文明诞生以《新文明》的出版和新文明国际合作组织成立为标志

“新文明”这个名词近年来有被泛化的倾向,但作为一种新思想文化、新型意识形态以及规模性事业,新文明的正式诞生应当以2014年出版《新文明》、2015年成立新文明国际合作组织等先后重大系列事件为标志。新文明国际合作组织于2015年在美国正式注册,成为了国际上唯一合法使用该名称的专用国际组织机构,在这个意义上的新文明已经形成了国际性运动。

新文明国际合作组织, New Civilization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英文缩写NCICO。NCICO是由全球认可新文明理念和THSP工程的新文明人协同构建的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国际组织。新文明国际合作组织的性质属于由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志愿组成的学术性、专业性和非营利性的的研究型和事业型社团。NCICO成立于2015年1月,同年3月在美国科罗拉多州成功注册,总部设立在美国柯林斯堡市。该组织的身份证(ID)号码:20151174093。

宗旨:汇聚全球先进社会精英,以新文明为理念基础,开展新文明理论的学术性探讨工作,探寻并创建适合于新文明时代的先进意识形态,构建新文明社会形态,通过运用信息技术、生命技术、材料技术等尖端技术,全力推进THSP终极性事业工程,努力争取在21世纪完成人类对生命体的整体质跃,由此而使人类彻底摆脱生命体的局限性约束,实现健康长生的超越生命体的超生类社会。

New Civilization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

E-mail:thsp2011@163.com

Address:1906 corriedale dr,fort Collins,co 80526 usa

新文明网http://www.wangjianghuo-thsp.com/


  蓝星新时代  | 版权所有 | 联系信箱及支付宝 fozairenjian#126.com (使用时#改@

本站域名 www.lxxsd.cn         豫ICP备08106469号-4             内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