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玄之又玄,究竟“玄”的是什么?尘封两千年的答案显现_7.网上杂谈_蓝星新时代网
繁體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字收藏 > 7.网上杂谈 > 详细内容
《道德经》玄之又玄,究竟“玄”的是什么?尘封两千年的答案显现
发布时间:2025/9/8  阅读次数:1  字体大小: 【】 【】【

《道德经》玄之又玄,究竟“玄”的是什么?尘封两千年的答案显现

原创 竹心悟空 心智玩家
2025年08月30日 18:06  上海


典籍新解:《道经》第一章中“眇”“噭”“玄”的“本源字义”解读。

  《道德经》中的“玄而又玄”,《帛书·老子》中的“玄之有玄”,两千多年以来,研究《道德经》的学者一直都没有一个准确的答案,结果这个“玄”字就玄上天了。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用“本源字义”为大家揭示老子想用“玄”字表达的真正内涵,简单明了。

先来解读《帛书·老子》的《道经》第一章中“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噭”中的“眇”与“噭”。

在此基础上,后一段“两者同出,异名同胃,玄之有玄,众眇之门”的内涵也会变得清晰。

一、“噭”字的“本源字义”分析

图片

上图,是篆文“噭”字。

“噭”字的造字,采用的是左中右结构。

“噭”字的左边,是一个“口”字符,表示“感知的主体”。

“噭”字的中间,是上下结构,上面一个“白”,下面一个“方”。

“白”字在“本源字义”中表示的是连接“显性人体”与“隐性人体”的那条“通道”在“显性人体”这一端的“入口”。

“方”字在“本源字义”中表示的是认知受到局限的“显性人体”。

所以,“噭”字的左边和中间表示的意思是:“感知的主体”还在“显性人体”中,尚未进入“通道”内。

“噭”字的右边,是一个“又”上面加“上”的图示。

“又”在这里表示一种动态,而“上”表示动态的方向。

所以,“噭”字右边这个图示表示的意思是:“感知的主体”进入“通道”入口的意思。

因此,“噭”字的“本源字义”是:

“感知的主体”从“显性人体”进入那条“通道”。

二、“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噭”的内涵分析

在前一篇文章中分析过“恒有”表示的意思就是第二段中“有名万物之母也”的内涵,即“感知的主体”冲到了“显性人体”这一端的尽头。

在“故”的作用下,也就是在“感知的主体”本身发挥作用的情况下,隐含在“隐性人体”深处的“真正的我”能够看到“感知的主体”从“显性人体”一端进入那条“通道”。

这里就有一个问题:

为什么在“以观其所噭”中的“噭”前要加一个“所”,而前句“以观其眇”中的“眇”前没有加“所”字?

这是因为“显性人体”与那条“通道”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物质,所以,在这两种不同物质之间经过,会加一个“所”字,“所”字也被理解成是一道门的意思。

在这里加一个“所”字,可见老子用词的精准。

三、“眇”字的“本源字义”分析

图片

上图,是篆文“眇”字。

这个“眇”字的左半部分,是一个“目”字,代表的也是“感知的主体”。

“眇”字的右半部分,是“从两扇打开的大门中间穿过去”的图示。

再结合下文“众眇之门”来看,这个“眇”字很有可能是一个被误改以后的字。

因为“以观其眇”这个“其”字指代的就是“感知的主体”,在“眇”字左半部分再用一个“目”字,其实是重复了。

这种重复,掩盖了“感知的主体”如何通过那扇门的情景。

在“众眇之门”中,很明显穿过那扇门的并不只有“感知的主体”一个,按照《郭店楚简·老子(甲本)》中所论述的内容,最终能够突破“重叠结构人体”进入更大范围“隐性世界”的,还有“真正的我”和“隐性人体”。

“众眇”的“眇”,所指的应该是构成“重叠结构人体”的三层人体,而不只是“感知的主体”,所以,这里再用这个“眇”明显不合理。

在这里,合理、正确的“眇”应该是“玅”。

图片

上图,左边是篆文“玅”字,右边是甲骨文“玄”字。

很明显,篆文“玅”字的“玄”字旁,与甲骨文“玄”字是不同的。

这个篆文“玄”字旁,是在甲骨文“玄”字头部加了一个“向上的箭头”。

甲骨文“玄”字,代表的是一团蚕丝的含义。

而这个篆文“玄”字旁,上下两个圈代表的并不是蚕丝,而是连接“显性人体”与“隐性人体”的“通道”的“入口”与“出口”,“下面一个圈”代表“入口”,“上面一个圈”代表“出口”。

而头上的“箭头”代表的是出了“出口”以后进一步的“突破”。

所以,这个“玅”字更加匹配“众玅之门”和“以观其玅”的含义,是出了“通道”以后的进一步的“突破”。

四、“恒无欲也,以观其玅”的内涵分析

“恒无”表示的意思就是前句“无名万物之始也”的内涵,即“感知的主体”出了“通道”与“真正的我”会合。

在“故”的作用下,也就是在“感知的主体”本身发挥作用的情况下,隐含在“隐性人体”深处的“真正的我”能够看到与之会合的“感知的主体”进一步突破,突破出了“重叠结构人体”的束缚。

换言之,构成“重叠结构人体”的三层人体,要回归更大范围的“隐性世界”,首先是由“感知的主体”为他们打开那扇“门”的。

五、“玄之有玄,众玅之门”的内涵分析

“玄之有玄”中的“玄之”,是“玄”字的动词化,表示的意思其实就是“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噭”(“感知的主体”进入“通道”)以及“无名万物之始也”(“感知的主体”出了“通道”与“真正的我”会合)。

“玄之有玄”中的“有玄”,则是在“玄”字的基础上,向“重叠结构人体”之外的“隐性世界”的进一步突破。

“众玅之门”是说这条突破路径,也是三层人体的突破路径。

六、“两者同出,异名同胃”的内涵分析

这里的“两者”,指的是前一段“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中的“无名”与“有名”。

这里“同出”的“同”字,指的是“显性人体”,“出”字是在甲骨文中与“格”字相对应的另外一个字,表示“感知的主体”的移动。

所以,“同出”表示的意思是:“有名”与“无名”的出发点,都在“显性人体”中。

“异名”表示“无名”与“有名”的方向是相反的。

“胃”表示某一个位置,或者空间的意思,“同胃”表示的是在“显性人体”中的某一个位置。

这样的论述,再次印证了“名”字的含义,即“感知的主体”在“显性人体”这一端两个相反的感知方向。

相关文章

《道德经》最大争议“无名”“有名”的本源内涵,藏人体重叠路径
高深难懂的“如如”,帛书老子用一个字形象表达,后世已不识此字
《道德经》“无名万物之始也”本源破译:金文“始”字现老子本义
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三个基础概念
什么是重叠结构世界、重叠结构人体、心智系统转换?
中华古文字“本源字义”中承载的“重叠结构世界”原理与“心智系统转换”方法详情,请看专题视频,发布在付费合集专栏《“黄帝密文”识字班》。
图片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蓝星新时代  | 版权所有 | 联系信箱及支付宝 fozairenjian#126.com (使用时#改@

本站域名 www.lxxsd.cn         豫ICP备08106469号-4             内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