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科书变化与当代俄罗斯政治_7.新时代资料_蓝星新时代网
繁體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新时代-社会与哲学资料集 > 7.新时代资料 > 详细内容
历史教科书变化与当代俄罗斯政治
发布时间:2011/6/13  阅读次数:3327  字体大小: 【】 【】【
  
历史教科书变化与当代俄罗斯政治


刘 爽 

        《国外社会科学》2011年01期

        [提要]  伴随着苏联解体和俄罗斯的转型与复兴,历史教科书作为意识形态的重要领域折射了俄罗斯社会改革的曲折历程。近年来,为实现“富民强国”任务,重塑大国形象,在俄罗斯官方的重视和支持下,历史学家更加重视客观评价祖国历史,批判“历史虚无主义”,为俄罗斯现代化战咯提供理论支持。历史教科书的明显变化,直接反映了当代俄罗斯的社会要求和政治走向。

        一个国家的历史教科书,总是要直接反映官方的主流意识形态,起着鉴古通今、咨政育人的重要作用。龚自珍在《古史钩沉论二》中写道:“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这说明对历史不同的评定标准和价值判断,对一个国家的兴亡有着重要意义。近20多年来,俄罗斯历史教科书的变化,是苏联解体到俄罗斯复兴在意识形态领域的直接反映。以此为基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把握当代俄罗斯的社会要求和政治走向。
        一、苏联解体前后的“史学危机”
        苏联历史教科书是苏联时期党对本国历史的基本把握,反映了苏联的主流意识形态。在苏联时期,对马克思主义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僵化和教条,加之党内政治斗争的需要,历史教科书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受到了影响。应该说,随着国家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对历史教科书进行适当的改编和修订是必需的。然而,在苏联改革举步维艰之时,对历史教科书颠覆性的批判和对祖国历史的否定,从意识形态领域对苏联走向崩溃产生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20世纪80年代,苏联经济发展缓慢,社会形势日趋复杂,几位领导人在位时因年迈连续辞世,表明苏联党和国家面临着传统政治经济体制的严峻挑战,改革已经势在必行。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在经济体制改革难以推进的情况下,开始了全面的政治体制改革。在《改革与新思维》一书中,他阐述了“民主化”、“公开性”、“自由化”和“全人类价值”等民主社会主义思想。此后,戈尔巴乔夫又亲自发起了历史学领域的“消除历史空白点”和“还历史本来面目”等一系列活动。1986年11月,戈尔巴乔夫在全苏社会科学教研室主任会议上对当时历史科学的状况进行了严厉的批评,认为在历史教科书中存在着公式主义、教条主义、形式主义等问题。因此,必须“重新编写历史教科书”。1987年2月,戈尔巴乔夫在全国宣传工作负责人会议上再次强调,在苏联的“历史和文学中都不应有被忘却的名字和空白点”,提出“要重新审视苏共和苏联历史”。1987年11月,戈尔巴乔夫在苏共中央拟重新编写苏共党史时提出要求:为了“民主化”、“公开性”和改革的需要,在反映历史上的“痛苦”和“灾难”情况时,“应该表现充分的明确性和彻底性”。
        根据戈尔巴乔夫的指示,在部分激进派史学家的参与下,很快在国内形成了一股否定苏共和苏联社会主义历史的浪潮。俄罗斯历史学家安德烈•萨哈罗夫认为,当时“俄罗斯的史学危机,不仅仅是学术领域的问题,同时,它与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剧烈变化直接相关”。激进派史学家要求“彻底改造苏联史学和教科书”,力图从根本上对苏联史学的性质、价值和成就进行否定。个别史学家、政论家和记者以突破禁区为名,抨击现实,颠倒是非,混淆黑白,各种奇谈怪论层出不穷。这些人的代表性观点是:苏联的极权社会主义阻碍了国家的发展,要想改变这一状况,必须重新选择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对苏联历史的不同观点导致了“史学危机”,使原来的教科书体系遭到严重质疑,人们的思想被搞乱,社会主义国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在理论上开始被颠覆。一些否定苏联历史、歪曲十月革命、丑化苏联领导人,夸大沙皇和教会作用的历史著作纷纷出版。在这一过程中,人们对自己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充满怀疑,以致丧失了必要的认同感,进而对现实和未来感到困惑和迷惘。有的学者充满痛苦和无奈地感叹道:“整个70年苏联历史都逐渐被迅速蔓延开来的污点所覆盖,许多历史画面简直就是一幅幅讽刺性漫画”。正是在这样的舆论氛围中,当红旗从克里姆林宫上空降落时,大多数人都是麻木不仁,几乎没有人想要为维护祖国的利益和尊严而斗争。
        苏联解体后的几年里,俄罗斯经历了痛苦的转型期,对历史的全盘否定,使历史教科书的编纂一度处于停滞状态,各类教学机构使用的是反映不同政治观点的临时性教材。由于国家意识形态引领社会价值的功能出现了严重偏差,爱国主义传统也遭到前所未有的践踏。曾任苏联部长会议主席的雷日科夫写道:“在上世纪90年代,反爱国主义简直都已经成了叶利钦政权的招牌。时时刻刻都会有人把脏水往爱国主义和爱国主义者头上泼,有的人使出浑身解数,为的就是要把这些概念彻底消灭,尤其是在年轻一代的眼里。当局努力用他们的靴底,去践踏人民记忆中最神圣的事件、日期,甚至连伟大卫国战争胜利日也不放过。这一切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反弹,不过当然是畸形的反弹,那就是出现了民族主义的情绪和极端主义组织。”“史学危机”所造成的严重后果使苏共丧失了威望,苏共甚至成为历史的罪人,直接加剧了民族分离主义的活动,俄罗斯联邦甚至面临着再一次分裂的危险。
        在俄罗斯国家经济衰退、政治混乱、民族矛盾加剧、安全受到挑战的困难时期,民族爱国主义思潮兴起。民族爱国主义的突出特征是爱国主义和民族复兴主义的结合,其基本主张是反对全盘西化,反对践踏俄罗斯历史传统和民族精神的改革方式,要求根据俄罗斯的传统和特点走有别于西方的独特的发展道路,希望建立一个强有力的国家,恢复俄罗斯原来的大国地位。
        在这种形势下,用以支撑各种思潮的历史、哲学与文化为人们所关注,20-21世纪初相关的历史文化著作大量出版,出现了一个历史文化讨论热潮。在这一过程中,人们开始重视对俄罗斯历史的研究。为了能够“找到振奋人心的民族思想,加强俄罗斯民族的精神联系,进而使辽阔的地理空间变成活的有机体”,许多历史学家开始把目光转向俄国社会深层结构的历史,探索俄罗斯历史的过程与规律。这一时期的历史教科书主要是对基本史料的介绍,其中有些是新公开的史料,而较少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价。
        二、强国战略与重新看待祖国历史
        普京出任俄罗斯总统之后,在极为困难而复杂的国内和国际形势下,提出了“富民强国”、振兴俄罗斯的战略目标。为了恢复俄罗斯的大国地位,除了要解决迫在眉睫的政治、经济、安全、民族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还必须重构俄罗斯的思想体系,加强民族凝聚力。在这种情况下,研究俄罗斯历史,重新探索俄罗斯民族的文化特征和思想本源,寻找复兴俄罗斯的精神力量,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苏联解体和苏共垮台,直接导致了近10年的社会动荡。以叶利钦等激进派所推行的改革,标榜所谓的“民主”和“自由”,给俄罗斯带来的是政治动荡、经济萎缩和社会混乱。苏联在70多年内所积累的巨大财富,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和迅速的消耗。雷日科夫说:“8年过去,叶利钦身后留下了一个衰败、虚弱、管理不善的国家。”俄罗斯国家所面临的严重危机,唤醒了俄国历史上长期形成的民族传统与文化精神,激发了俄罗斯人对集体主义、公平正义和强大国家的传统情结。普京执政不久,面对极为复杂的历史与现实问题,在《千年之交的俄罗斯》一文中详细阐述了对俄罗斯社会的深刻认识,表达了他的政治观点、经济思想以及对俄罗斯未来的信心。普京指出:为实现国家的振兴,必须调动传统的民族精神,激发爱国主义热情,必须进一步强化政府职能,重塑国家的权力形象。他通过分析当今世界主要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确定了俄罗斯在世界上所处的位置,概括地阐述了自改革以来俄罗斯所出现的主要困难与问题,分析了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并从总体上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和办法。他认为,“俄罗斯在政治和社会经济动荡、剧变和激进改革中已经筋疲力尽。只有幻想家或对国家和人民冷酷无情的政治力量才会呼吁再进行一次革命”。他强调指出,“90年代的经验雄辩地证明,将外国课本上的抽象模式和公式照搬到我国,改革不付出太大代价,改革要真正顺利进行是不可能的”。他说,每个国家必须寻找自己的改革之路。只有将市场经济和民主的普遍原则与俄罗斯的现实有机地结合起来,我们才会有一个光明的未来。
        普京认为,俄罗斯社会团结的一个主要支撑点就是俄罗斯人自古以来所特有的传统价值观。在普京看来,当代具有现实意义的俄罗斯新思想主要表现在爱国主义、强国意识、国家作用和社会团结几个方面。他特别强调指出:对于大多数俄罗斯人来说,爱国主义依然具有积极的基本含义。这是一种为自己的祖国、自己的历史和成就而自豪的情感,这是一种努力使自己的国家更美丽、更富足、更强大和更幸福的心愿,是人民英勇顽强和力量的源泉。丧失爱国主义精神,就丧失了民族自豪感和尊严,我们也就将失去能够创造伟大成就的人民。在这里,普京严厉抨击了那种否定祖国历史、践踏民族尊严的“历史虚无主义”,强调尊重历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对俄罗斯的复兴具有重要意义。这种思想确定了新时期历史教科书编纂的基本方向。
        普京认为,俄罗斯新思想作为一个合成体,它把全人类的普遍价值观与俄罗斯经过时间考验的传统价值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因此,有学者认为,俄罗斯新思想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是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俄罗斯占主导地位的政治思潮的挑战和反正”。在这一基础上,普京向全体俄罗斯人民发出号召:俄罗斯已经处在一个危急的时刻,俄罗斯正面临着伟大的转折,全体人民应该振奋精神,去完成俄罗斯复兴的伟大使命。在普京任俄罗斯总统的8年中,他所制定的强国战略构想逐步实施,尽管充满了无数的困难与挫折,许多目标并未实现,但新俄罗斯在复兴祖国的道路上已经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
        普京在执政8年里奠定了当代俄罗斯政治的基本框架,将实现其强国战略构想的目标扎实推进。在政治领域,以立法与行政分权为原则改组了联邦委员会,建立了总统代表制的联邦区制度,开启了联邦主体的合并机制。加强法制建设,稳定车臣局势,重拳打击经济寡头,整顿新闻传媒,改革行政体制,打击三股势力,严惩贪污腐败,初步实现了国家治理的基本目标,建立和完善了符合俄罗斯历史传统与现实需要的新权威主义下的宪政民主政体。根据俄罗斯强国战略政治走向的要求,新时期的历史教科书也出现了相应的转变。
        三、新时期历史教科书的重要变化
        经过几年的反思,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对整个俄罗斯历史进行较为完整的考察之后,多数历史学家还是主张科学、客观地对待历史。许多学者认为,90年代初的一些史学家对苏联历史的全盘否定,对苏联领导人的极力丑化,对苏联时期成就的贬低,对旧俄时代的一切大加褒扬,这不是科学的、历史主义的态度,而是对本国和本民族历史的否定。对于苏联时期的评价,普京曾说过:“如果有人认为不能使用苏联时期的标志,那等于说我们的父母虚度了一生,活得毫无意义。我无论如何不能同意这种观点。我国历史上有过砸烂一切的时期,如果我们再这样做,世人就会说我们是数典忘祖。”这种承认历史,正视历史,肯定前人通过艰苦劳动所创造的成就的客观态度,已经成为当代多数历史学家的共识。
        世纪之交的俄罗斯史学,充满了学者们的困惑和反思,人们对祖国历史和现实进行研究、分析和总结时,也渐渐变得更加理性和客观一些了。这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重新看待祖国历史。苏联解体以后,经济社会出现了严重倒退,人们亲身经历了国家所遭受的巨大挫折,开始对戈尔巴乔夫的“民主社会主义”和叶利钦“休克疗法”式的激进改革表示不满,对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策略有了较清醒的认识。经过一个时期的思想混乱后,越来越多的俄罗斯人开始比较冷静地思考过去,并对鼓噪一时的否定苏联历史、否定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否定列宁、主张全盘西化的言论和做法表示反对。这种变化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逐渐为更多的人所接受,其趋势是从普通百姓的简单而朴素的怀念,发展到学者和政治家们从理论上的更为深刻的反思。还有一些学者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试图更加理性地从总体上认识十月革命的性质,强调应把十月革命前后的重大历史事件联系起来,在偶然性中分析其历史的必然性,从而对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做出新的判断。
        第二,对列宁、斯大林的评价有所转变。在十多年的贫困、焦虑和缺少安全感的生活中,广大俄罗斯人民对曾经抱以极大希望的“自由民主”政治制度逐步丧失了信心,强烈要求稳定社会、重建秩序,要求对列宁、斯大林等苏联领导人进行比较客观的、实事求是的评价。过去的持不同政见者亚历山大•季诺维也夫在《苏维埃俄罗斯报》上发表文章指出:“可以断言,没有列宁,就不会有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而没有斯大林,也就不会出现历史上第一个大规模的共产主义社会。”一些历史政论性著作先后出版,对斯大林为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所作出的功绩进行了客观的论述和评价。弗拉基米尔•卡尔波夫的《大元帅斯大林》、罗伊•麦德维杰夫和若列斯•麦德维杰夫的《斯大林--鲜为人知的剖面》等等就是其中的代表著作。即使是以往对政治和现实不甚关心的年轻一代,也赞扬斯大林时代苏联的强盛和光荣,认识到俄罗斯作为一个强国立足于世界的重要性。有学者指出:“今天俄罗斯年轻人对斯大林主义兴趣的增长和试图重新评价历史,这反映出俄罗斯现实存在深刻的社会危机。在他们中间产生了希望国家强大、民族复兴的强烈感情。对斯大林的向往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产生的。”
        学者们认为,对斯大林的评价,首先要澄清某些重要的历史事实,对强加给斯大林的罪名,要认真地根据历史资料加以研究和甄别。在评价斯大林的历史地位时,学者们更多地是从苏联社会的具体的历史环境和当时所面临的复杂的国际形势来思考的。随着对俄苏历史研究的深化,人们对俄罗斯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究竟应该走一条什么样的发展道路,俄罗斯的民族精神和文化特征究竟适应什么样的社会制度等等都有了新的认识。在这一基础上,对俄国和苏联时期的历史做出科学而客观地阐述,对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做出全面而公正的评价,正在成为今天俄罗斯历史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当然,在人们对斯大林的评价力求客观与理性的同时,仍然对他所犯的“大清洗”等错误持批判态度。
        正是在这一历史条件下,历史教科书的编纂工作开始出现了转折。1998年Г.格拉西缅科主编了高校教材《俄罗斯史学史(十月革命以前)》。作者从世界历史和历史哲学的角度考察了俄国史学发展史。他指出,俄罗斯史学中的文明和社会形态观点早在19世纪中叶就出现了,孔德和马克思的著作是这种观点产生的直接原因。后来,社会形态学说在普列汉诺夫、列宁和波克罗夫斯基的著作里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俄罗斯科学院院士、历史学家IO.波里亚科夫认为,“历史首先是过去的日常生活史”。他在《历史科学:人和问题》这一专著中对人在现代社会史中的位置和作用作了深入的分析与阐述,通过大众的日常生活与文化、传统与习俗、民族地域和心理特征等等,对俄国和苏联时期的社会形态和社会问题进行了考察。
        在考察当代俄罗斯史学研究的进展时,我们特别注意到,俄罗斯学者在历史研究取得较为可靠的成果,在获得了公认的结论后,会很快将最新的成果充实到历史教科书中,使大学生和广大读者对俄国历史研究的进展有所了解,让人们对被歪曲的史实有新的认识。例如,2000年,莫斯科高等学校出版社出版了由著名历史学家B.A.费奥多罗夫撰写的由俄罗斯联邦教育部指定的高等学校教科书《俄国史(1861-1917)》,其中就吸收了俄国史研究的最新成果,利用了丰富的档案资料,深入浅出地对1861年农奴制改革到1917年二月革命的历史进行了阐述。作者认为,在这个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俄国的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资产阶级的改革,资本主义、工业垄断、贸易和银行业的确立和发展,人口中新的社会阶层的形成”,这一切表明,这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在第三章中,作者以“改革后的俄国社会-经济发展”为题,对19世纪下半叶和20世纪初的俄国农村公社以及农村的社会分层问题进行了认真的研究。这些成果史论结合,颇具新意,让学生和读者对俄国历史过程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改变了以往教科书中对历史所进行的空泛描述和形而上学的解释。
        为了加强对历史档案资料研究的理论性指导,俄罗斯国立人文大学教授И.达尼列夫斯基等于1998年编辑出版了高校教材《史料学:理论、历史和方法--俄罗斯史料》。这部教材对史料学理论、俄罗斯史料学的发展历史以及史料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等作了全面的阐述。作者并没有局限于一种观点,即认为史料的功能仅仅是为了获取信息、为史学研究服务,而是从文化史的角度,借鉴了西方史料学的观点,把历史资料的收集与整理看作是一种文化现象。在考察历史资料产生与认知的复杂过程的同时,分析史料与研究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而证明史料既是人类文化的产物,又是一种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文化积淀。
        目前,由于“俄罗斯学术界越来越多的人重视对俄国历史和文化问题的研究”,人们渐渐地认识到“俄罗斯社会现存的所有问题都与俄国的历史具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当代俄罗斯史学通过对历史与现实关系的深刻解读,通过对深层历史的规律性探索,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新出版的历史教科书或其他著作中,许多学者既思想解放,又认真钻研,通过使用新的材料,采用新的方法,提出新的观点,力求在学术上有所突破和创新。
        四、从几部新编历史教科书看当代俄罗斯政治走向
        近几年,俄罗斯教育部门根据不同类型学校的需求,编辑出版了几种本国历史的教科书,明显反映了国家对教科书政治倾向的基本要求,体现了强国战略的目标和宗旨。2007年,俄罗斯高等教育人文科学协会批准出版了亚•维•菲利波夫的历史教学参考书《俄罗斯现代史:1945-2006》。学术界认为这是苏联解体后第一部较为客观公正地反映和评价苏联历史和人物的重要著作。2003年,普京就对该书的编纂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过去史学家过于强调历史污点,造成书刊和教材中出现大量糟粕和泡沫,必须剔除这些糟粕、去伪存真。”此后,普京在会见该书的部分作者时进一步指出:“由于过去人文科学和历史教育领域的混乱,造成俄罗斯国内历史教科书的内容及版本混乱,不能客观反映国家现代历史事件,许多有外国背景的教科书充斥着诋毁俄罗斯的内容。因此,必须对出版的教科书承担责任。国家要制定统一的教学标准,鼓励编写和出版新的历史教材。绝对不容许丑化、歪曲我们民族的历史。”《俄罗斯现代史:1945-2006》的特点是:(1)没有割断历史,强调俄罗斯历史从沙俄到苏联再到当今的俄罗斯联邦的连续性,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对祖国的自豪感;(2)注重历史资料,历史结论均从史料出发。《俄罗斯现代史:1945-2006》具有权威性,又受到普京的关注,因此就具有了一定的官方色彩。
        《俄罗斯现代史:1945-2006》对苏联70年的历史总体上持肯定态度:正是在这一时期,“我们这个由于战争而濒临消亡边缘的国家能够飞速恢复国民经济并在探索宇宙、和平利用原子能、大规模建设和许多方面取得惊人的成就”,因此,尽管“苏联体制确实存在弊端,但断言苏联体制完全失败的观点则是幼稚的”。该书从国民经济恢复、战后科技发展、民族政策等方面,对斯大林给予了较为客观的评价,一方面肯定了斯大林的功绩,同时,也指出了斯大林和斯大林时期的问题。该书作者认为,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应对苏联解体承担主要责任。戈尔巴乔夫倡导“民主化、公开性”所造成的思想混乱、经济改革的失败、叶利钦的《俄罗斯国家主权宣言》、解决民族问题的失误、多党制原则导致的苏共应该丧失领导权等因素是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该书出版后在俄罗斯国内及国外引起较大反响,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俄罗斯政府和教育科研部门对祖国历史的基本看法。
        2010年,莫斯科出版了A.Б.别兹博罗多夫主编的《俄罗斯当代史(1985-2009)》。《俄罗斯当代史》总结了苏联时期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对叶利钦时代的政治经济改革做出总体评价,对普京时代的俄罗斯崛起寄予了很高期望。书中写道:“1917年爆发的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成为俄国发展史上的重要历史事件。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取得了胜利,确定了历史发展的方向,俄国开始建设社会主义”。该书在分析苏联经济体制的弊端时作了这样的表述:“在20世纪70年代,苏联经济和社会领域中的消极现象开始增多。当时世界经济广泛引进信息技术,已经采用生产效率、利润等指标而非产品的绝对数量来衡量经济发展水平。同西方对峙迫使苏联耗费巨额资金的维系军工综合体的发展、开发太空以及其他大型项目,来保证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力量均衡,这成为苏联经济的沉重负担。”在历史教科书中对以往失误的深入分析,使得人们能够以史为鉴,明确俄罗斯发展的重点及目标。
        当然,在出版和言论自由的俄罗斯社会,官方对教科书的审定工作一般是原则性的,而非具体的,因而形成了各类教科书的不同政治观点和价值取向。2010年,莫斯科出版了由俄罗斯科学院通讯院士安德烈•萨哈罗夫主编的《俄罗斯现代史》,该书对19世纪末至21世纪初的俄罗斯历史进行了概括的阐述。作者一方面认为“苏维埃政权的建立是俄国历史上最大的民族文化灾难”,同时也承认在当时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十月革命是不可避免的,“由于临时政府决策缓慢,导致民众的抗议活动迅速高涨,人民希望通过简单的方法解决困扰已久的生活问题。布尔什维克对迫近的革命浪潮做出准确反应,运用适当的政治纲领武装群众,而反布尔什维克的力量无论从思想上还是组织上都严重脱离了社会”。
        总之,尽管当代俄罗斯历史教科书对俄苏历史的评价还存在较大差异,但是为“强国战略”提供理论支持的基本目标是一致的。人们对苏联历史的肯定性评价也并非是要回到苏联时代,而是“在急剧改革时期和在国家广泛融入世界文化进程之后,让人们意识到俄罗斯历史的继承性,苏联的历史是俄罗斯历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是尊重自己祖国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感情,这是对历史、对自己的‘可爱祖国’的爱护态度”。这一思想表现了当代史学家对祖国和民族命运的执著关怀,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普京时代是一个正在进行着的时代,他的强国战略思想、务实的治国理念,还将在今后长时期成为国家的政治纲领。为了实现这一纲领,俄罗斯仍然需要强权政治,需要强化国家作用,在赋予了人民自由和民主的同时,更加需要法律的建构和制度的完善。亚•维•菲利波夫在《俄罗斯现代史》一书的结尾中写道:“俄罗斯所有成功的统治者的突出之处就是能认清自己国家的特点。俄罗斯的两个主要特点是:严酷的气候和彼此很难相连的巨大地域,因此国家就要负担起其应有的作用。国家的作用在所有发达国家中都是非常重要的,在俄罗斯的情况下是极端必要的。俄罗斯国家过去需要,现在仍然需要集中力量”。集中力量走强国之路,全面实施现代化战略,重塑大国形象,构成了当代俄罗斯的基本政治走向,这不仅是今后俄罗斯历史学家研究的重点,同时也是历史教科书编纂的基本出发点。
        为了实施强国战略,必须保证周边地区的安全,建立良好的国际环境。与此相适应,历史教科书中对重大历史问题的阐述也就具有了极强的政治意义。2010年,中俄两国领导人就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结束65周年发表的联合声明中明确提出:“中俄坚决谴责篡改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美化纳粹和军国主义及其帮凶、给解放者抹黑的图谋。《联合国宪章》和其他国际文件已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做出定论,不容篡改,否则将挑起各国和民族之间的敌对情绪。”这表明,无论是中国还是俄罗斯,在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上,都高度重视历史,要求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地面对历史,任何对历史的篡改和歪曲,都可能破坏和平与发展的国际环境,进而影响两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当代俄罗斯历史教科书的变化,必然涉及对一系列重大历史问题的认识和评价,与俄罗斯的政治走向密切相关,值得我们注意并进行跟踪研究。俄罗斯为实现“富民强国”的现代化战略目标,必须对本国历史传统、文化理念和民族精神进行深刻思考,建立符合国情需要的“特殊的道德标准”和“能够把整个民族联系在一起的统一目标”。无疑,新时期历史教科书的编纂,对于实现这一战略目标正在发挥着重要的历史借鉴和理论支撑的作用。
        (《环球视野globalview.cn》第378期,刊摘)

声明: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来源:  乌有之乡

  蓝星新时代  | 版权所有 | 联系信箱及支付宝 fozairenjian#126.com (使用时#改@

本站域名 www.lxxsd.cn         豫ICP备08106469号-4             内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