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经济正面临一次毁灭性的危机狂潮 _7.新时代资料_蓝星新时代网
繁體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新时代-社会与哲学资料集 > 7.新时代资料 > 详细内容
全球经济正面临一次毁灭性的危机狂潮
发布时间:2011/9/19  阅读次数:4524  字体大小: 【】 【】【
全球经济正面临一次毁灭性的危机狂潮
                                                             作者:飞花       文章发于:乌有之乡            
                    

引言:  

近几个月来,伴随着欧洲方面不断传出的不利消息,瑞郎、日元、贵金属、美元等资产在过去比较长的时间内扮演着避险资产的角色,避险情绪导致的飙涨,终于引发了瑞士央行对于瑞郎的强势干预,而日本央行也屡次放言要干预市场,至此黄金与美元获得了空前的避险提振,上演了一出夫唱妇随的好戏,双双高台起舞,震荡攀升。  
然而好戏不长,9月15日纽约时段,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主席拉加德(Christine Lagarde)表示,主要经济体决策者应该采取大胆果断的举措,以控制全球金融危机的蔓延。欧洲央行亦连同美联储、英国央行、日本央行、瑞士央行再度合作,在第四季度重启三月期美元流动性操作,提振了市场短期风险情绪。金银受此影响,避险情绪大幅减弱,一度跌至1770附近,创半个月以来新低,预计后市仍有进一步走低的风险。  
市场传言此起彼伏,从这段上涨我们能够感觉到,市场对于经济二次探底的担忧正在一步步的升温,而拉加德的话语以及五大央行的联袂救市行动,最终可能仍将无法拯救全球经济,笔者认为,欧洲债务问题仅仅是个开端,全球经济正在面临有史以来最为严重的一次危机狂潮,追寻这段经济危机的起因,我们还要从美国谈起。  

经济危机的开端——个人账务的恶化转变成企业账务的恶化(次贷危机)  

长久以来,衣食住行一直是衡量一个人甚或是一个家庭是否幸福或满足的依据,而“住房”当然首屈一指,在世界人口飞速增长的今天,拥有自己的一套房子成为了几乎每一个人的“梦想”,而这种资产又局限于住房用地的紧缺和生产周期的冗长,一旦出现“僧多粥少”的局面,梦幻般的需求便会不断推升房价。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美国华尔街的精英们就为许多美国人圆了这个梦,他们通过向人们源源不断地发放住房贷款,让美国一批又一批的中下等收入人群住上了自有新房。在这个过程中,双方是共赢的,因为我们发现,房屋的硬性需求,使得人们无论多高的房价都会选择购买,而房价的飙升,又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金融机构发放贷款的风险,因为一旦出现住房者还不起贷款的状况,他们可以没收房屋后在市场上出售以弥补资金,而这笔买卖相对于贷出去的款项,往往是非常划算的(房价涨了)。  
然而“聪明反被聪明误”,华尔街精英们的这一举动,使住房者的个人账务出现了过于庞大的负债,而这些负债正不断地恶化,世界经济长达十年之久的深渊或许将从此开始。2006年春季,次贷危机的身影开始逐步显现,“次贷”名噪一时,然而很多有关“次贷”产生“危机”的解释都过于专业,让投资者摸不清原由,笔者将修改百度百科的一则事例来进行解说:  
1、     某一天,银行A为abcde…等收入水平并不良好的客户发放了总共900亿的住房贷款,预期收益5%,就是45亿。同时,银行A为了逃避风险就找到了机构B。机构B可能是另一家银行,也可能是保险公司,诸如此类。  
2、     A对B说,你帮我的贷款做违约保险怎么样,我每年付你保险费5千万,连续10年,总共5亿,假如我的投资没有违约,那么这笔保险费你就白拿了,假如违约,你要为我赔偿。A想,如果不违约,我可以赚45亿,这里面拿出5亿用来做保险,我还能净赚40亿。如果有违约,反正有保险来赔。所以对A而言这是一笔只赚不赔的生意。B是一个精明的人,没有立即答应A的邀请,而是回去做了一个统计分析,发现违约的情况不到1%(只是历史统计)。如果做100家的生意,总计可以拿到500亿的保险金,如果其中一家违约,赔偿额最多不过50亿,即使两家违约,还能赚400亿。A,B双方都认为这笔买卖对自己有利,因此立即拍板成交签了合同,皆大欢喜。  
3、     B做了这笔保险生意之后,C在旁边眼红了。C就跑到B那边说,你把这100家生意的合同卖给我怎么样,每个合同我给你2亿,总共200亿。B想,我的400亿要10年才能拿到,现在一转手就有200亿,而且没有风险,何乐而不为,因此B和C马上就成交了。 这样一来,原本100家公司的合同被划分成一块块的小合同,像股票一样流到了金融市场之上,可以交易和买卖。实际上C拿到这批小合同之后,并不想等上10年再收取200亿,而是把它挂牌出售,标价220亿;D看到这个产品,算了一下,400亿减去220亿,还有180亿可赚,这是“原始股”,不算贵,立即买了下来。一转手,C赚了20亿。  
4、     从此以后,这些小型合同就在市场上反复的炒,直到2006年初,这种合同的市场总值已经炒到了62万亿美元。我们不必知晓这些合同叫做什么,我们只需要问一个问题,房价会无限涨下去么?答案是否定的。因为一旦abcde等等住房者无钱还款,他们只能出售房屋,这种买卖在起初对于住房者来言或许是划算的,因为房价的高企在他们卖出房屋还清款项之后还有部分剩余。随着抛售的不断增多,房价也降至某一个临界点,当低于这个临界点时,住房者会发现,他们卖房所得的收入已经不能还清贷款了,他们怎么办?他们会说,“好,房子我不要了,A你拿去吧”。  
5、     于是,原本A打算的45亿的净利润变成了一栋栋房屋,甚至连900亿的本钱也放了进去,A的原始投入的资金无法收回,就像蓄水池一样只出不进,当池子里的水低于一定量的时候,A破产了,B发现自己白赚了C一笔钱,C也发现白赚了D一笔钱,以此类推,最终这些小合同无论在谁手上,谁都要面临资金短缺的危险(因为最原始的债务人住房者违约了)。  
“我们不是傻子”,可有时候,我们确实是傻子,钱到底去哪了?在这个例子中,B、C、D、E等等都赚钱了,所赚的钱都是其下家接盘买合同者的钱。然而,这里列举的仅仅是一个例子而已,在现实情况中,每一个拿到此类合同的机构都绝不会全盘卖出,总会在自己的投资组合中留有一定数量,而这个数量并不小(因为总量很多),直到危机的爆发,他们都很惨。这一次,是华尔街的精英们搬起了石头砸了自己的脚,他们发现,由于流动性不足,他们自身的账务状况也出现了恶化。2008年9月15日,在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危机(次贷危机)加剧的形势下,美国第四大投行雷曼兄弟最终丢盔弃甲,宣布申请破产保护。  
雷曼兄弟的倒闭也成为了业界压倒硕大金融体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笔者认为,全球经济从此步入了一轮新的巨大的经济危机,次贷危机仅仅是个开端。  

QE1——美政府送给全球经济的毒瘤  

面对突如其来的金融海啸,美国人表现出了异常的模样。美国政府向来以不干预市场为宗旨,尤其是美国共和党政府一般推行自由主义的不干预市场的政策。但常常以此“教导”发展中国家的美国政府,这次却提出8000亿美元的政府干预方案(业界称之为QE1)。其中包括:总统小布什宣布推出再贷款计划,让更多的机构通过“举债过日”的方式渡过难关;美联储多次通过降低利率、降低贴现率的方式刺激实体经济以防经济衰退;增加新的金融创新工具向市场释放流动性资金;通过《抵押贷款债务减免的税收豁免法案》鼓励债权人和债务人重新商定借贷条款。最让人震惊也最为震撼的是,08年07月《住房和经济恢复法案》正式通过,该法案授权美国财政部可以“无限度”提高房利美和房地美的贷款信用额度,并承诺在必要时刻美国政府将出资购买这两家机构的股票。此外,还计划向地方政府提供应急基金,用于购买空置、丧失抵押品赎回权的房产,并出租或低价出售给低收入家庭。  
或许在一般的角度看来,这些措施都应是毫无置疑的,因为美联储推出QE1之初的目的在于通过购买“两房”及相关银行的抵押贷款资产,以挽救美国金融机构和金融体系,中长期目标则是提高就业水平及帮助经济走出通缩阴影。(美联储以及美国联邦政府的钱是哪里来的?来源有二,一是通过发行主权债券融资,二是让美联储的印钞机24小时不间断地工作。)然而仔细推敲后我们就能够发现,用一句来总结就是,美国政府通过发行债券或者印制更多的美元现金来填补次贷违约而产生的流动性空缺,并通过设立法案而使这项工程“合法化”。我们再清晰地反问一遍,是谁最终在这场游戏中“输钱”了,答案是美国联邦政府和“美联储的印钞机”。然而,谁都没有注意到,美国政府此举,无异于使政府本身成为了第二个“最初的购房者”,因为它本身同最初的购房者一样也在幻想着,一旦本国经济状况出现好转,财政收入增加后就可以还清主权债务,从而拯救了经济,因为美国政府相信了凯恩斯的货币扩张理论,一旦放手干预经济扩大流动性,经济状况就会好转。从此开始,为了挽救个人账务恶化导致的企业级账务恶化,主权国家的账务负债率也达到了历史空前的高度。  
截至2010年3月第一轮量化宽松结束,美联储购买了1.25万亿美元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3000亿美元的美国国债和1750亿美元的机构证券,累计1.725万亿美元左右。这使得纳斯达克工业指数从2008年12月底的8675点升至2010年2月底的10400点左右,涨幅超过19%。美联储通过巨大的财政赤字和强大的印钞机将美国经济乃至全球经济从08年的底部拉回一半,人们看到手中的股票又开始上涨,脸上重新挂起了笑容。然而,美国失业率却从2008年底的7.4%一路上升,在2009年第四季度达到10%以上,其后虽有所回落,但10年之初仍然停留在9.6%的高位。此时,美国纽约银行、高盛集团、摩根大通、花旗银行等先后归还了政府救助资金。种种迹象表明,在QE1执行期间,在美联储廉价资金以及财政部资助下,华尔街金融机构已经从死亡的边缘慢慢地走了回来。  
然而,美国经济仍旧在苦苦挣扎,按照先前的推理,美国人拿不到原本幻想的税收增加,那这笔主权债务该如何清偿呢?我们至今能够清楚地看到,QE1甚或是凯恩斯主义本身从本质上来说是失败的,它不但没有割除美国经济个体自身的毒瘤,反而使这颗毒瘤渐渐扩散到了主权国家本身,甚至通过国际投资链将毒素传导至世界。  
从此开始,为了阻止因美国次贷违约而造成的世界经济流动性危机,各主权国家都开始效仿美国的扩张财政政策,巨额赤字使“举债过日”、“寅吃牟粮”成为了世界各国的家常便饭。然而这一次,次贷危机的余震遇上了历史上首个经济共同体的实验品——欧洲经济货币同盟,两者历史性因素的共同弊端,预示着此轮经济危机的高潮即将到来。  

希腊主权债务危机到“PIIGS”危险——阳奉阴违的合作、危机海啸的先兆  

“2009年12月8日全球三大评级机构之一的惠誉宣布,将希腊主权信用评级由“A-”降为“BBB+”,前景展望为负面,这是希腊主权信用级别在过去10年中首次跌落到A级以下。惠誉同时还下调了希腊5家银行的信用级别。惠誉称,这一降级决定反映了“对希腊中期公共财政状况的担忧”,加上希腊金融机构的信誉不良和政策面的负面因素,难以确定希腊是否可获得“均衡、可持续的经济复苏”。受消息影响,全球股市应声下跌,希腊股市大跌6%,欧元对美元比价大幅下滑。”——百度百科“希腊债务危机”  
关于希腊债务危机一事,看似与次贷危机并无关联,实则其演变过程有着相似之处,均是个体账务恶化而逐步演化成集体账务的恶化,只不过这一次,个体不再是作为自然人的住房者,而是欧元区内的一个个小国家。“债务危机”,说的直白一点就是一个国家过渡地借钱开销(其初衷可能是好的,为了提振国内经济),面临债务到期之时,没有钱还债。这一切的发展还要从经济共同体乃至政治同盟的首个实验品——欧洲经济货币同盟谈起。  
1991年12月,欧洲共同体马斯特里赫特首脑会议通过《欧洲联盟条约》,通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1993年11月1日,该条约正式生效,欧盟正式诞生。由于经济一体化在世界范围内为第一次尝试,为了保证同盟体内部的经济秩序,条约对欧洲经济货币同盟的成员国提出了两个关键标准,即成员国预算赤字不能超过其GDP的3%,负债率不能高于GDP的60%。这表明,欧盟在成立之初就规定,主权国家账务的绝对良好将是“入伙合作”的前提。这一点,相信每一个投资者都明白其道理,因为如果和一个负债累累的人合作做生意,相信每一个人都不会选择继续做下去。  
加入欧洲货币同盟,对于每一个欧洲国家来说是有很多好处的。一来他们可以作为一个整体出现在世界经济舞台上,提升了自身的政治经济地位(统一面对美国),二来在统一货币之后也避免了因为汇率波动而产生的区内跨国贸易风险,三来可以形成区内资源共享,扩大规模经济效益,各成员国达到互惠互利。在这诸多利益的驱使下,2001年刚刚进入欧元区的希腊动起了歪脑筋,因为占其GDP5.2%的预算赤字,决定了其没有办法进入这个货币同盟,于是他们聘请了华尔街的精英——美国投资银行“高盛”。这一次,又是华尔街的精英,利用“金融创新”让经济危机鬼使神差地走向全球。这一次的手段,相对于次贷危机中的手法,更加合法和隐蔽,以至于在步入21世纪希腊危机爆发之时人们才得以明晰,笔者依旧简要修改百度百科的这则事例进行解说:  
1、     希腊政府本来要发行100亿欧元债务,如果希腊政府直接发行,那么希腊政府能够筹集到的实际资金为100亿欧元。  
2、     高盛出面说,你不要发行欧元债务,你来发行美元吧,发行100亿美元债券,如果美元对欧元比价为1比1,正常来讲,这可以换100亿欧元,这样算起来,与发行欧元债券就没有什么区别了。但高盛为希腊政府提供了一种特殊的金融衍生品合约,约定美元兑欧元比价为1比1.1,这样希腊政府的100亿美元债券可以换取110亿欧元。这样一来,希腊政府账面上的债务只增加了100亿美元,但实际可利用的资金却达到了110亿美元。  
3、     当然,高盛的“精英们”绝对不会傻到给希腊政府贴钱,后来他们又将这个衍生品合约转卖给了希腊的一家银行。高盛的这些服务和借贷当然都不是白白提供的:高盛共拿到了高达3亿欧元的佣金。  
4、     高盛深知希腊通过这种手段进入欧元区,其经济必然会有远虑,最终出现支付能力不足。高盛为防止自己的投资打水漂,便向“德国”一家银行购买了20年期的10亿欧元CDS“信用违约互换”保险,以便在债务出现支付问题时由承保方补足亏空。从此,高盛也绑架了“德国”。(这里的“德国”只是一个代表,现实中远不止德国一个国家)  
这样,希腊有了这笔现金收入,使国家预算赤字从账面上看仅为GDP的1.5%。而事实上2004年欧盟统计局重新计算后发现,希腊赤字实际上高达3.7%,超出了标准。截至希腊首轮债务危机爆发之时透露出来的消息表明,当时希腊真正的预算赤字占到其GDP的5.2%。远远超过规定的3%以下。高盛利用这一会计手法帮了希腊一个大忙,却也为希腊埋下了隐患。直到今天,更加让我们担心的是,按照这种手法“包装上市”入主欧元的国家,不仅仅是希腊(Greece)一个国家,更甚有葡萄牙(Portugal)、爱尔兰(Ireland)、西班牙(Spain)和欧洲第三大经济体意大利(Italy),这便是之后产生的“PIIGS”危险(各国首字母组合)。  
然而纸终究包不住火,希腊债务炸弹在被隐藏十年后轰然作响,引线就是全球金融危机(指美国次贷违约),随着全球金融危机导致融资愈加困难,融资成本愈发昂贵,希腊“以债还债”的债务链无法延续,这颗炸弹的引爆,标志着全球性经济危机拉开帷幕。  

“欠债还钱,天经地义”的窘境——有限责任制度  

债务问题自人类有了商品流通以来便开始存在,最古老的赊销方式便是依托在商品形式上的一种债务形势,直到后来有了做为一般等价物的货币进入了流通领域,人们开始脱离了商品的债务形式,取之而来的最普遍的叫法便是我们常说的“借钱”。再后来,为了规范化这种债务债权关系,市场上出现了“债券”来定义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既然有债务,必然有债务的到期履约,虽然“欠债还钱,天经地义”,但有时候确实有债务人还不起钱的时候。这个时候,就出现了债务清偿问题,我们来看一下对于不同的对象,这个问题又能怎么解决。对于个人债务人,债务到期无法偿付的,唯一的解决办法只能是延长债务人的偿付期限,或者债权人主动放弃索要债务的权力,否则你又能怎么办呢,就算你要了债务人的命他短时间内也是清偿不了这笔债务的。而对于企业债务人,公司法给了一个非常好的制度进行解说,那就是“有限责任制度”。在这里的“有限”的含义不是指作为债务人的公司仅以其部分资产对其债务承担清偿责任,而是指作为公司的股东而言的。公司作为法人,应当以其全部资产承担清偿债务的责任,债权人也有权就公司的全部财产要求清偿债务,在公司的资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时,公司的债权人仍不得请求公司的股东承担超过其出资义务的责任,更不得将其债务转换到其股东身上。笼统的解释这句话,对于这种公司,一旦公司面临巨额债务问题无法偿还,可以申请破产保护,破产的同时公司里全部东西都可以卖掉偿付债款,如果还不清,那只有你债权人认栽放弃了。  
通过上述两个不同的对象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对于债务偿付问题的出现,终极解决办法就是“赖账”,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赖账”都是在面临债务清偿期限时没有办法的办法。那么换一个层面,对于像希腊这样的国家呢?笔者认为,有三种提议可以考虑:一是痛下决心缩减财政赤字;二是增发新的债务或发行更多的流动货币填补债务缺口;三是向欧元区其他国家寻求援助。而针对于希腊自身状况来看,三种办法都可以说是没有办法,我们来看实际情况。2009年12月17日,希腊数千人游行,抗议政府降低社会福利的财政紧缩,面对债务危机转化为政治危机的可能,希腊政府在第一种方法上是行不通的;继续发债,那么笔者斗胆问一句,就算希腊政府敢于继续发行债券,哪位希腊的“贵人”有胆量去购买;印制欧元,这个工作是欧洲央行来做的,希腊一个主权国家无法做主,依然行不通。或许,真正有点希望的,只能是向欧元区其他国家请求援助了,但是对于德国、法国等经济相对强势的盟国,购买希腊债券或向希腊提供资金就等于为希腊的高额债务买单,德法两国的民众又怎么能够同意。  
从2010年农历年时分市场就传出消息,称中国可能出手大笔购入希腊国债,而2010年10月2日温家宝总理在访问雅典时表示中方将采取积极姿态参与希腊新发行国债的认购,然而总理之词强调了双方贸易的增加,出资希腊也只是看好希腊的航运业,再加上当时正是中日“钓鱼岛之争”的舆论战时期,总理之词亦有争取希腊方面支持的可能。近日,意大利债务危机又将显出水面,市场传出意大利向中国求援的信息,虽然中国人民是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愿意承担大国责任拯救世界,也愿意冒中国人民买单的风险拯救欧洲国家,中国人民也有能力去买这个单,然而这样的救援要救到什么时候呢。“我们支持欧盟国家采取应对欧债危机的举措,相信欧元区国家会采取整体协同措施,积极应对,妥善解决有关问题。对于中方来讲,我们对欧洲经济、欧元抱有信心,欧洲会继续成为中国对外主要投资市场之一。我们也希望与欧盟国家通过扩大经贸、金融、投资等各领域的合作,与欧方携手共同应对挑战。我们希望欧盟国家采取切实措施确保中国对欧投资安全。”这是今年9月13日中方外交部发言人姜瑜面对该问题的表述,我们能够隐约看到,中方态度是投资欧洲,更进一步可能是要具体到相应国的强势行业,推行海外并购等等,并非把人民的钱白白送给欧洲国家的。而对于国内生产总值一直萎靡不振的欧洲诸国,觊觎中国的帮助或许也是绝没有可能的,因为世界人民都懂得,中国亦是一个“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国家。面对希腊这种窘境,或许唯一的答案只能是“破产”、“违约”,说的难听点,即便有短期的救援资金可供融通,不改善国内经济控制财政赤字,希腊终有一天也要“赖账”了。而这也许仅仅是个开始,还有葡萄牙、西班牙、爱尔兰以及意大利,这里便是笔者认为的最为严重的经济危机狂潮到来的一个大的方面。  

QE2——美政府带给世界美丽的罂粟花  

时至2009年年底到2010年年初,伴随着货币政策的扩张,全球经济有了止跌企稳的迹象,美国的经济数据也有所好转,甚至已经好于民众的预期。这个时候,正是前文所说的股票上扬,民众满心欢喜的日子。然而,当美国方面2010年2月19日宣布上调贴现率准备退出QE1的时候,人们开始发现,原本有所企稳的就业数字依旧很“不给力”,失业率依然长期维持在9.5%的上方,与设想的5%-5.25%有着非常大的差距。这表明,“神马”的良好表现都是巨量资金逐利的结果,实体经济并没有像08年预想的那样有所好转。然而“直升机伯南克”的钱从高空撒了出去,岂能那么容易收得回来。  
2010年11月4日,面对高企不下的美国失业率和信贷紧缩的影响,美国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再次启动了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业界称之为QE2)。这一次,作为凯恩斯主义的坚实拥护者伯南克开始了一场豪赌,动用6000亿美元加上原先持有的即将到期的2500-3000亿美元的两房抵押债券和机构中长期债券再投资购买美国国债,这表示,美国政府将继续通过发放债券的方式进行融资,继续扩大财政支出。或许这些,投资者可能还不会感觉到什么,我们列一个数字进行说明吧。对于上文谈及的希腊,占国内生产总值5.2%的财政赤字都会被欧洲同盟拒之门外,那么美国这个数字是多少呢,今年即2011年4月14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布报告说,美国今年财政赤字占GDP比重将达到10.8%,居全球主要经济体之首。如果还感觉不到什么,那么我们就把话说明白,一旦美国经济不像QE2预期的结果那样强劲反弹,美国也有可能成为“赖账”的国家。  
果然,自QE2以来,市场与QE1推出时一致,资本市场迎来了一段时间的强劲上涨,一年之内,道琼斯工业指数攀升到12875点之高,涨幅比10年11月初最低点时超过25%,国际原油价格也从80上涨至114.83的高点。令笔者最为难忘的是,中国内地的棉花市场,在这轮巨量资金的冲击下,自18500元/吨疯狂地上涨至每吨33500元,涨幅超过80%,随后又在美国难看的就业数字拉动下跌回20000元/吨下方,受巨幅价格波动,国内棉农无不损失惨重。  
与资本市场的“狂欢”形成强烈反差的是,截至2011年09月15日雷曼兄弟倒闭三周年之际,美国实体经济依然是惨不忍睹。美国基础利率一直维持在0-0.25%的历史低位,财政赤字不断攀升超过GDP的10%。最重要的经济活力指标失业率依旧维持在9%上方无意回落。  
“据中新社9月18日报道,美国金融中心——纽约华尔街当地时间17日遭遇了一场大规模示威,示威者们扬言要“占领华尔街”。示威组织者称,他们的意图是要反对美国政治的权钱交易、两党政争以及社会不公正。”失业率居高不下似乎是触发示威的最主要导火索之一。  
时间已经证明,全球经济对伯南克的货币刺激“强心剂”已产生了抗药性,以凯恩斯主义作为指导的多次货币扩张使得世界各国主权债务空前增加,为经济危机巨大海啸的到来埋下了隐患。  

美国丧失AAA评级——主权债务危机逐渐变为主权信用危机  

祸不单行的是,经过两轮货币宽松政策,美国巨额的政府债务,使得美国政府在8月最初几天就频临债务违约的边缘,府院之争的最终结果仍旧以提高债务上限“以债养债”而告一段落。8月6日标普将美国长期主权信用评级由“AAA”降至“AA+”,评级展望负面,标普表示,维持评级前景展望“负面”意味着在未来12个月到18个月内仍有下调美国信用评级的可能。这一破天荒的举动,让全世界人民开始认识到,以往市场认为零风险的美元资产在不久的将来或许也不再安全,美国同希腊一样,也成为了潜在的“违约国”。世界主权信用遭到了空前的质疑,人们不再相信政客们的“官方话语”,全球股市、债市、汇市、期市即刻受到重创,大小资金就像大海中失去方向的孤帆,疯狂逃窜着,人们不断地卖出各种资产,只求在短时间拿回自己的现金。  
然而我们不能忘记,美国债务又不同于希腊债务。长期以来,美元作为世界的流通货币,在各国的外汇储备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一旦美国发生违约,世界经济将面临毁灭性的打击,这也是多数市场人士认为美国不会违约的理由,相信美国再狡猾的政治家也不会拿这样的问题开玩笑。然而,狗急跳墙的美国却可以利用发行更多的货币来清偿债务,而这个选择就握在美联储主席伯南克手中,这也许会是QE3,甚至QEN。  
主权信用丧失的危机是巨大的,它将直接冲击人类文明,当全世界没有人或者国家值得信赖的时候,这个世界就走到了崩溃的边缘。这便是笔者认为的最为严重的经济危机狂潮的第二个大的方面,全球经济已然岌岌可危。  

QE3-QEN的继续掠夺?——良知的思索  

分析这两次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我们会问到,钱去哪了?笔者认为,追溯历史,美国南北战争决定着美国的主导经济,进而决定着人们得到更多钱后的想法。以金融业为主导的资本主义北方财团和以种植园经济为主导的南方财团进行了一场大会战,最终北方财团获胜,这也标志着美利坚合众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为了与东方共产主义阵营(二战后东欧许多国家以及苏联与中国)相抗衡,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的马歇尔计划救助了一大批战后的东欧国家,从意识形态、世界观与价值观上着手“改造”东欧诸国,导致东欧剧变的产生。众多东欧国家逐渐脱离了苏联的控制,逐步走上了自由经济的资本主义道路。从此,东西方两大意识形态阵营在东欧这座“桥头堡”的争夺中以西方资本主义取胜而告终,金融业也顺理成章地成为了世界众多行业中的精英聚集之地,资金的逐利倾向更加旺盛,资产的资本化、金融化势头更加猖獗,而人们的思维,也被资本的逐利性所束缚,拿到钱后的第一思维不是如何地投入实体经济创造价值,而是加入了资本逐利的大部队,在投机市场上相互厮杀。  
进入二十一世纪,笔者发现,就在依旧是社会主义的中国,多数高校求学者在毕业后都希望进入金融行业,更无须提及以金融业为主导的西方发达国家。在人们看来,这个行业就意味着高收入,进而有着高于普通人的社会地位、生活水平等等。然而,正是这种思维,冲销了美联储两次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效应,伯南克“开着直升机撒钱”的方法,并没有把救命的钱送进普通大众手中,而是轻而易举的流入了唯利是图的“华尔街精英们”的手中,进而流入了投机市场,实体经济得到的刺激作用微乎其微。  
有了前两次货币宽松政策的失败,在即将到来的美国九月份议息会议上,伯南克的选择将是重压之下的,或是“承认错误”,或是“一条路走到黑”继续他的QE3之路。然而笔者认为,身为美联储主席的伯南克,在第一次量化宽松政策实施两年之后的2010年就应该明白仅凭货币扩张已经不能达到提振经济的目的,为何又在2010年末再次推出QE2,甚至在将来还会走下去?这值得我们思索。  
笔者不是什么阴谋论者,也不是什么资深分析人士,仅仅想从中美贸易细小的例子上面摸清整个事情的原委。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一直走着出口带动型致富之路,凭借着数万万血肉之躯的辛勤劳作,走上了致富的道路。而在中美贸易的这个过程中,中国的产品多数销往美国,常年的贸易顺差,使中国赚取了一笔又一笔的美元外汇,而这些外汇相对于黄金或者原油市场数额过于庞大,多数又购买了美国的国债。美国人又用这些“借回的钱”换取中国的产品,长此以往,拨开一层又一层的关系,其贸易的本质,是美国人用账面上债务额度的不断积累,换取了中国一批又一批实实在在的产品供美国人消费,而中国获取的,不过是一张张印有美国人签名的债券,如果再失去债券的债务索要权,说白了,这一张张债券只不过是一张张废纸。然而现实中,像中国这样的出口型国家在过去的几十年又不在少数。“诸国辛苦劳作,美国做享清福”,这也是为什么过去的半个多世纪,所有人都向往着去美国留学,去美国就业,甚至移民美国,而电影上偷渡到美国的非洲哥们看到自由女神像之后会用非常不标准的英语惊呼一句“America!”,然后喜极而泣。然而今天看来,美国的债务总量已经超过其国内生产总值的400%之多,要美国人还债,就等于让美国人在四年的时间里不吃不喝,更如同逼着一个乞丐讨债一样,如何能叫他还得清呢,正所谓“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回”,狗吃进去的食物是绝不会给你吐出来的。  
通过这个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美国人面临的主要矛盾,是国内经济的衰退与长此以往对经济前景乐观而欠下的巨额债务负担。QE2的推出,虽然对于美国乃至世界经济的提振是微弱的,然而对于美国国债的债权人(主要是中国及日本),却能够进行精准的“打击”,从而通过货币贬值的手段,稀释债权人的债务权益,以达到“变相违约”的目的。纵观历史,无论是狙击欧佩克的成员国,是日本的《广场协议》,还是20世纪90年代的亚洲金融风暴,每一次金融动荡,美国人通过自贬币值都能够赚的盆满钵盈,而自贬币值的最好办法就是,超发货币。此次的QE措施,正值刺激经济的关键时机,借机超发货币也就顺理成章了,这一次QE2的真正矛头,或许就是美国的第一大债权国——中国。  
或许这些,对于投资者来说,可能依旧无法理解,笔者将再次举一个例子进行说明:  
1、     假如在过去的10年时间里,中国每年向美国净输出1000亿美元的产品(已经扣除从美国输入的产品了),相应的,美国会向中国支付1000亿美元的现金。  
2、     中国收到1000亿美元现金之后,发现国际石油市场和黄金市场相加只有很少的200亿市值,无法完全消化这笔资金,就拿出这1000亿美元照单买入了美国国债(持有现金过多是不划算的),美国人在国债背面签个字,这1000亿就又回到了美国人手中。  
3、     十年之后,中国发现手上已经握有1万亿美国国债了,而且都是“奥巴马”签过字的,美国人在过去的十年中则享受了价值1万亿的中国产品(记一下这个数字)。  
4、     十年之后,美国人发现自己的经济状况不好了,突然觉得面对这笔债务已经无法还清了,总不能说不还吧。美国人灵机一动,拿出了印钞机,又印了1万多亿美元的现金(包括利息),还给了中国。  
5、     现在中国人每年还是能够拿出相当于原来1000亿美元的产品,而现在市场上却有了11000亿之多的美元(原先的债券全部成了现金,还是一张纸……),这个时候,过多的货币去争相购买原先相同数量的产品,产品的价格就会飙升(恶性通货膨胀),虽然美国人还钱了,但是此时还回的1万多亿美元已经买不到原先1万亿美元的产品了。  
按照宏观经济学货币与商品的合理币值,上述产品应该升值10倍,这意味着例子中的美国人通过超发货币,“合法地”逃脱了90%的债务,这是对全世界人民的一种“合理”的掠夺,美国人应该重新拷问一下自心的良知。  
当然,现实情况中,出于友好的态度,我们也相信美国人不会把心思放在如何玩戏法上面,美国9月份已延长至两天的议息会议对于QE3甚或是QEN的推出都必定是谨慎的。然而美国经济一天不见好转,这种情况只能一天天地演变下去,当一个“身无分文的人”面临债务到期无法偿付之时,只能聘请华尔街的精英们继续动用金融创新将一幕幕惨案传诵为“佳话”,因为上帝不能给予美元救助,只能依靠印钞机了。笔者始终认为,标普将美国长期主权信用评级调降至“AA+”,展望负面,已经是给了美国人太多的颜面。这意味着,依然有很多人对美国主权信用抱有着幻想,然而,幻想仅仅是幻想,相信时间能够让所有的美债持有人明白一切。如果世界仍然不能从资本主义逐利本质的老套思维中解脱出来,如果世界经济不能回归实体经济自身问题的话,欧债危机与美债危机并发,必会导致世界性性货币超发与恶性通胀。届时,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房屋泡沫将会越吹越大,在终将破灭的那天,会给世界经济带来前所未有的沉重的打击,这次,或许是毁灭性的。  

瑞银发难——货币战争乃至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第一声枪响  

伴随着美国AAA评级的丧失,欧洲希腊主权债务危机的进一步蔓延,世界经济已经走到了一个悬崖的边缘。世人都渐渐地明白,口袋中的纸币已然是“越放越毛”,钱包也“越装越瘪”。各种资金都疯狂地寻找着避险港湾,生怕有一天这些钱已再也买不到足值的产品。就像引言中所提及的,瑞士法郎、日元都因为两国的经济前景被人们所看好,而贵金属自历史证明将会“永葆青春”,这些资产在过去的较长时间内受到了资金的追捧。  
然而瑞士、日本,甚至是全世界都盼望的大救星(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这些经济体也终究逃不过经济危机的狂潮。瑞士法郎、日元也终会有一天黯然失色,因为在危机狂潮席卷全球之际,正是因为它的良好引来了一批又一批资金竞相买入。逐利资金对汇率的一次次推升,终将会使原本良好的经济陷入泥沼,甚至迫使货币当局采取强硬措施,全球范围内的货币大战将一触即发。  
终于,2011年9月6日瑞士央行(SNB)宣布设定欧元瑞郎最低汇率水平至1.2000。美元/瑞郎瞬间暴涨逾600点,欧元/瑞郎跳涨逾1000点。瑞士央行称,近期瑞郎的大幅升值以令其估值过高,对瑞士经济产生实质性威胁,并带来通缩风险。瑞士央行因此将持续并实质性贬值瑞郎。其表示,将不再容忍欧元/瑞郎汇价低于1.2000水平,并将以极度果断的决心施行该最低汇率,并准备以不设上限的规模买入外币,实际上,该决定等同于不设上限的规模印制瑞郎。瑞士央行还表示,即使欧元/瑞郎维持在1.2000水平,瑞郎汇价依然过高,并应继续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贬值。若经济展望和通缩风险需要,瑞士央行将采取进一步措施。  
这表明,瑞士央行已无法容忍世界大国的强权货币政策,准备不惜一切代价稳定瑞郎汇率,这个决心是强大的。然而瑞士法郎市场规模比较小,面对巨量的避险资金追逐,实际实施起来确实非常的困难,面对经济前景暗淡的欧美等国,购入巨量的美元与欧元,也是瑞士迫不得已的选择。无论如何,瑞士央行在全球央行面前迈出了第一步,如同货币战争的一声枪响,打破了世界货币市场的寂静。  
日本经济同样饱受日元升值带来的刺痛,经过20世纪80年代的《广场协议》,日本人终于明白了美国的阴谋,意在通过货币贬值推动出口,同时将资金注入日本享受日元升值的资本利得。曾经嬉笑面对日元升值的日本人,却眼看着自己的生产果实被美国人一扫而空,自己经历了长达数十年的经济衰退。这一次,相信日本央行绝不会犯第二次同样的错误。最终的选择是什么,或许不再是口头干预。  
同样,面对希腊债务危机的一步步升级,德法两大经济体的银行风险敞口一点点显现了出来,因为这些银行持有较多的希腊国债,一旦希腊方面选择违约,这些银行又将面临一轮新的流动性危机。同时,意大利方面也发出救助请求,还有多少欧元区国家面临危机,需要多少钱才能进行救助,至今我们仍没有明确的数字。有欧洲官员表示,推出欧洲共同债券,与欧洲央行一起,从欧元区整体进行货币干预来拯救欧洲。看似有创意的提议,实则是在欧元区内效仿伯南克,“帮”希腊等国印钱罢了。  
笔者认为,货币战争一触即发,各大央行为了寻求自保都将最终选择超发货币,世界信用货币的总量将会产生“滚雪球”似的效应不断扩大。届时,全球将会引发一场恶性通胀,债务危机将转化为一场货币危机。资产泡沫将在资本主义的逐利倾向下越吹越大,最终的破裂将会是毁灭性的。人类或许将面临一次货币危机导致的政治危机,第三次世界大战将对世界资产配置重新洗牌,只有到那个时候,所有的债务也都将一笔勾销了。  

尾声——思想的赎罪  

这不是一片策论性文章,面对以上诸多经济难题,笔者也无能为力。仅撰文以记述多年来的思考所得,表达一下自己的观点。文中多处涉及极其悲观的未来预期,并不表示笔者的咒骂或者希冀,在此予以澄清。在此也衷心祝愿所有参阅此文的朋友阖家幸福,同时祝愿我们人类家园永久的和谐安康。  


  
声明: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  来源:乌有之乡  

  蓝星新时代  | 版权所有 | 联系信箱及支付宝 fozairenjian#126.com (使用时#改@

本站域名 www.lxxsd.cn         豫ICP备08106469号-4             内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