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磊:重建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未删节) _1.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_蓝星新时代网
繁體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世界伟人名人 > 1.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 > 详细内容
赵磊:重建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未删节)
发布时间:2015/3/18  阅读次数:4962  字体大小: 【】 【】【

 


                                           来源:红歌会网    作者:赵磊

对于今天的经济学博士论文而言,敢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来分析经济问题,不仅需要有相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把握,还需要必要的“政治勇气”。尤其是,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来分析当下的经济利益关系,则更是需要相当的“政治勇气”。

  我之所以说到“政治勇气”,坦率讲,乃是因为,在当下高校的经济学专业通行的语境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已经属于非主流的话语体系;其分析框架和方法论是否具有“政治正确性”,是一个大家心知肚明的事情。不论理论上承认与否,很遗憾,这是一个在“实证”上可以得到检验的事情。

  在一个宣称马克思主义是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否具有经济学的“政治正确性”,居然是成了值得怀疑的命题,这当然是一件有点奇怪的事情。至于其中包含有哪些信息值得学界去关注、反思和讨论,不同的人自然会有不同的看法。有一点我认为是值得认真反思和正视的:重建“理论自信”,不仅迫在眉睫,而且有着相当大的阻力。

  易淼博士等人的专著《经济利益关系失衡——理论与现实》,不仅在选题上体现了作者相当的政治勇气,而且在方法论上,也充分体现了作者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准确把握和运用。“每一个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是作为利益表现出来。” (恩格斯:《论住宅问题》,《马恩全集》第18卷)说到利益,在今天,“公平”不仅是经济学界谈利益的语境,而且,也是当下社会主流话语可以有的关键词。然而,正如恩格斯所言:

  “是做一天公平的工作,得一天公平的工资吗?可是什么是一天公平的工资和一天公平的工作呢?它们是怎样由现代社会生存和发展的规律决定的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应当应用道德学或法学,也不应当诉诸任何人道、正义甚至慈悲之类的温情。在道德上是公平的甚至在法律上是公平的,而从社会上来看很可能是很不公平的。社会的公平或不公平,只能用一种科学来断定,那就是研究生产和交换的物质事实的科学——政治经济学。”(恩格斯:《做一天公平的工作,得一天公平的工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

  政治经济学是揭示隐藏在公平背后本质的钥匙。何以如此?在公平面前,利益是本质;但是,在经济关系面前,利益只是现象。因此,在利益背后,必须剖析经济关系。正是在这一点上,易淼博士表现出了他与众多学者在分析利益问题上的本质区别和不同的境界,比如:(1)利益不是实体范畴,而是一个关系范畴,是一种以人的需要为前提,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体现人际间矛盾对立统一的社会关系。(2)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出发,马克思主义为经济利益关系的矛盾分析提供了“生产力标准”。(3)马克思主义在纵向维度为经济利益关系结构分析提供了“共同利益——特殊利益”的分析视角;在横向维度为经济利益关系结构分析提供了“利益集团——利益群体”的分析视角。(4)马克思主义将利益观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之上,将经济利益关系扎根于“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基本逻辑中,找到了经济利益关系演变的内在机理。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方法,易淼博士在考察了改革开以来中国利益关系变迁过程进行了矛盾分析之后,得出当前经济利益关系发生失衡的科学结论。经济利益关系失衡的根源何在?这是一个争议和分歧很大的问题。学界流行的看法往往就事论事,把问题的根源与经济关系割裂开来,试图为利益关系失衡寻找一个“外生”的理由。可是,不论现代经济学如何为利益关系失衡提供数学的、计量的、中性的模型,“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材料的特殊性,把人们心中最激烈、最卑鄙、最恶劣的感情,把代表私人利益的复仇女神召唤到战场上来反对自由的科学研究。”

  学术竞争的“自由”是相对的“自由”,背后总有立场的纠结。马克思说:不仅政治经济学,但凡涉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科学,均是如此。学术自由是相对的,高校并不存在纯粹的学术自由真空,尤其是社会科学,并不存在绝对“中立”的学术。思想意识形态之争不仅是前30年高校的“老常态”,也是后30年以来高校的“新常态”。后30年的现实清楚地表明,高校学术竞争的背后一定有意识形态的选边站队,这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中国高校把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奉为主流范式,就是选边站队的注脚。我曾经给理工科的研究生做讲座时说,别说社会科学了,即使自然科学也摆脱不了“立场问题”。自然科学有一个“观察者效应”,在量子力学中,“观察者效应”的意思是:“一个量子力学系统在某个特定状态被观察得越频繁,该系统就越可能保持原来状态。”换言之,我们观察者的立场几乎没办法不影响我们观察的事物——只不过是程度高低不同而已。自然科学如此,更何况社会科学。

  当我们的经济学不再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现实问题的时候,所谓的理论自信也就荡然无存了。可见,现在的问题并不是如何加强“理论自信”的问题,而是如何重建“理论自信”的问题。如何重建理论自信,我们面临的困难和压力是巨大的。然而令我感到欣慰的是,面对巨大的压力,易淼博士等人的这本专著,就是重建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的有益尝试和真诚努力!

  (注:该文是我为易淼博士等人撰写的专著《经济利益关系失衡——理论与现实》所写的序言,该专著即将由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


  蓝星新时代  | 版权所有 | 联系信箱及支付宝 fozairenjian#126.com (使用时#改@

本站域名 www.lxxsd.cn         豫ICP备08106469号-4             内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