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缺性”完败了劳动价值论?做梦吧!_1.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_蓝星新时代网
繁體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世界伟人名人 > 1.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 > 详细内容
“稀缺性”完败了劳动价值论?做梦吧!
发布时间:2017/10/15  阅读次数:14826  字体大小: 【】 【】【

  

      

  •                                                                             
  • 来源:  察网
  • 作者:    赵磊
      
    主流经济学把稀缺性作为立论的前提,在此基础上来计算成本和收益,由此形成的价格看似与劳动价值论无关,其实不然。主流经济学在台面上否定了劳动价值论,却没有意识到,所谓稀缺性,不过是劳动价值论的另类表达罢了。主流经济学之所以看不见稀缺性与劳动价值论的内在联系,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他们没有从人的维度而仅仅是从物的维度来理解稀缺性。

    “稀缺性”完败了劳动价值论?做梦吧!

    作者按:每当我谈及劳动价值论时,受过西方经济学良好教育的高人多半会猴急猴急地跳出来训斥我:“劳动价值论根本解释不了这样的事实:为什么越是稀缺的东西越是有更大的价值?”言外之意:与其拿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劳动”来定义价值,不如用看得见摸的着的“稀缺性”来定义价值。

    遗憾的是,由于多年来西方经济学垄断了话语权,政治经济学专业的很多学生甚至教师也毫无理论自信可言,面对“稀缺性”的说教也只能无言以对。有鉴于此,我把拙文《稀缺性与劳动价值论有内在联系》(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1月11日第009版)挂出来,给西方经济学的“理论自信”添点堵:别以为拿着肤浅之极的“稀缺性”就可以完败劳动价值论。其实,稀缺性不仅证伪不了劳动价值论,反而从另一个维度证实了劳动价值论。

    正文:稀缺性与劳动价值论有内在联系

    主流经济学坚决否认劳动价值论,认为价值来源于物的“有用性”,决定价值的是“效用”,而不是“劳动”。20 世纪以后,主流经济学只谈“价格”,不再使用“价值”这个概念。

    问题在于,虽然主流经济学殚精竭虑地想否定劳动创造价值,但我告诉大家一个令主流经济学很不愉快的事实:客观的经济和社会实践活动,又迫使主流经济学不得不接受劳动价值论的核心观点。

    主流经济学把经济学定义为“研究资源如何有效配置”的学问。这个定义来自于“稀缺性”基本假定,即相对于人类需求来说,任何资源或物品都可能是稀缺的。从这个基本假定出发,主流经济学由此证明经济学存在的依据是:正因为资源是稀缺的,人类才提出了“如何有效配置和利用资源”的问题,由此才产生了经济学。按教科书的说法:

    【  ——“为什么需要经济学?是由于资源的稀缺性。设想一下,如果适用的资源是无限的,可以任凭挥霍浪费,经济学又有什么必要呢?”】
    【——“资源的稀缺性及由此决定的人们要以最少消耗取得最大经济效果的愿望,是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产生和发展的原因。”】

    其实,稀缺性不仅意味着资源的有限性,而且还内含着对劳动价值论的认可。此话怎讲?我们可以从两个维度来理解:

    ——从物(使用价值)的维度来看。如果从物的维度来解读稀缺性,那么稀缺性的含义在这个物品的身上是明确无误的:它表明了使用价值的稀缺和有限。换言之,在使用价值(资源、物品)与人类的关系中,“稀缺性”这个概念,其实是站在使用价值的角度来表达二者的关系,它无非说明,相对于人类的需求来说,该使用价值是稀缺的。

    ——从人的维度来看。由于物品或使用价值是稀缺的,所以从物的维度来理解稀缺性,符合大多数人的思维定式。问题在于,如果不是仅仅从物的维度而是从人的维度来看,那么,稀缺性恰恰要表明这样一个逻辑:人类要获得使用价值,必须付出相应的代价(辛苦、麻烦、时间、劳动等);稀缺性越强,人类需要付出的代价就越大,也就是说,人类需要付出的代价与物品的稀缺性成正比

    由此我们可以引申出以下结论:

    首先,人类付出的代价不论表现为什么,最终都可以归结为劳动,也就是马克思所定义的抽象的一般人类劳动。所以,与稀缺性成正比的“代价”,其实是劳动的另一种表述。

    其次,稀缺性是一个“关系”概念,而人类与物品之间的关系有三层含义。一是离开了人类的需要,再稀有的物品都无所谓稀缺;二是稀缺的原因,并不在于这个物品或资源有“效用”,而在于这个物品或资源不能无偿获得;三是稀缺性的真正意义,在于揭示了人类要获得这些物品是艰难的、不易的,必须付出相应的劳动。因此,所谓稀缺性,就是人类需要付出的“代价”,而“代价”的本质,其实就是劳动。

    再次,稀缺性与代价之间的关系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第一,任何稀缺的东西,都要付出人类劳动才能获得——所以形成价格;第二,越是稀缺的东西,付出的劳动越多——所以价格越高;第三,不稀缺的东西,哪怕具有效用,也无须付出劳动——所以不稀缺的东西是没有价值以及价格的。以上三种情况证明,价值是由一般劳动创造的,而不是由具体劳动所生产的产品效用创造出来的。

    最后,主流经济学把稀缺性作为立论的前提,在此基础上来计算成本和收益,由此形成的价格看似与劳动价值论无关,其实不然。主流经济学在台面上否定了劳动价值论,却没有意识到,所谓稀缺性,不过是劳动价值论的另类表达罢了。主流经济学之所以看不见稀缺性与劳动价值论的内在联系,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他们没有从人的维度而仅仅是从物的维度来理解稀缺性。

    【赵磊,察网专栏学者,西南财经大学《财经科学》常务副总编,博导,教授】


  蓝星新时代  | 版权所有 | 联系信箱及支付宝 fozairenjian#126.com (使用时#改@

本站域名 www.lxxsd.cn         豫ICP备08106469号-4             内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