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_1.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_蓝星新时代网
繁體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世界伟人名人 > 1.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 > 详细内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发布时间:2012/1/11  阅读次数:3952  字体大小: 【】 【】【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P2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它的内容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历史条件) (P4
一、经济条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条件。
二、阶级条件: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二者之间的斗争日益尖锐,对                             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要求。
三、自然科学条件:19世纪自然科学的巨大发展产生三大成果: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这些都为其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四、理论基础条件(三个来源):德国黑格尔与费尔巴哈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以及英国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为其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3.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特征?实践性、科学性、革命性   (P14)
(或)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是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是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
二、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三、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四、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有史以来最美好、最进步的社会。)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这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1.什么是实践?实践的三种形式?实践的三个特点? (P34)
⑴实践:是人们为了满足一定的需要而进行的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物质世界的活动,是人的存在方式。
⑵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实践(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
⑶实践的特点:实践的客观性、实践的社会历史性、实践的能动性
2.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P39)
⑴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社会生活是人们对各种社会活动的总称)
⑵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⑶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总之,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3.联系的定义、特点   (P40)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具有一系列的特点:
特点:1、联系具有客观性。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每一种事物都是和其他事物联系着而存在的,这是一切事物的客观本性。 (联系是有条件的。)
2、联系具有普遍性。1.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2.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3.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4、联系具有多样性。世界上的事物是多样的,因而事物的联系也是多样的。
4、发展的定义   (P41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5.(重点)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矛盾分析法)   (P43)
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对立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又称同一性。
⑴矛盾的同一性: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它有两方面的含义:1、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2、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矛盾的同一性使对立面在相互依存的统一中得以存在和发展;
       2、矛盾的同一性、使双方相互利用,相互吸引对方,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
       3、 矛盾双方的内在同一性规定着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⑵矛盾的斗争性: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形势可以分为对抗性和非对抗性两种基本形式。
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矛盾的一方面限制另一方面,而另一方面又要努力打破这种限制。这便造成了矛盾双方力量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2、矛盾双方的限制与反限制达到一定程度会使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发生易位,
双方位置的根本改变会使旧的统一体破裂,新的统一体产生,从而实现事物的质变。
6.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P46
第一,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一个量变的积累过程,没有量变的积累,质变就不会发生。
第二,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单纯的量变不会永远持续下去,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
然影起质变。
第三,     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
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性。
7.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看)   (P47
1、   否定式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云的那个的结果。
2、   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
3、   否定式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4、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有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事物的辩证发展就是经过两次否定、三个阶段,相成一个周期。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8.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能的辩证关系 (P57
1、概念:客观规律:是指事物的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联系和必然趋势。主观能动性是指人们能动地认识和能动的改造世界的实践能力和作用。
2、   辩证关系
a、   承认规律的客观性,这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             能更好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人们对客观规律认识越深刻、越全面,主观能动性愈能充分地发挥。
b、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掌握和利用客观规律。客观规律是隐藏在事物内部的,要正确地认识必须通过实践,因此,必须依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作用。
c、       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的。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有机统一起来。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P63
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
①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②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③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④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1、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源泉;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2.真理最基本的特征:客观性   (P72
   表现在:1、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2、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3、真理反映的对象是客观的;4真理的社会作用是客观的。
3、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的辩证属性)   (P73
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指真理的有条件性、特殊性、有限性。
辩证关系
真理是具体的,发展的,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
⑴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的。 一方面: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寓于相对之中;真理的相对性之中也包含着绝对性的颗粒。另一方面:绝对之中有相对,真理的绝对性通过相对性表现出来,无数具有相对性的真理的总和构成具有绝对性的真理。
⑵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真理永远处在由相对向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中,这是真理发展的规律。
4、真理与谬误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主观是否与客观符合。
1.(重点)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P112)
   、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这两对矛盾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
   、为什么说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1、两对矛盾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规定和影响着社会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2、两对矛盾设涉及的三个方面,囊括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构成了社会的基本结构。
     3、两对矛盾的运动,是一切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社会基本矛盾如何推动社会发展:
①         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相对稳定,经济基础发展,上层建筑相对稳定,它们就有了矛盾,要求变革。
②         变革包括两个方面:内部矛盾的调整和改革——量变;量变达到一定的累积——质变。
③         这个体系中任何一层变化,整个体系就会变化,决定作用是一层一层的,反作用也是一层一层的。
④         在这个体系中,生产力是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2.(重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P130
一、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
二、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或人民群众怎么样创造历史?
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是同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前进的过程相一致的。人民群众的总体意愿和行动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方向,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最终决定历史发展的结局。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的创造者。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而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的主体是广大的劳动的群众。
2、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物质生产活动的主体是人民群众,精神生产活动的主体也是人民群众。人民群众通过物质生产实践为精神财富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和设施。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活动是一切精神财富、精神产品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3、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在创造社会财富的同时,也创造并改造着社会关系。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制度的更替必须借助人民群众的力量。人民群众通过推动社会关系的发展而不断要求改进生产关系。
4、   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者,又是其成果的享有者。
三、制约因素: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1、经济条件对于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动有着首要的、决定性的影响。一定历史阶段所达到的生产力水平,是人民群众创造活动的物质基础和前提。2、政治条件对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动也有直接的影响。在不同的政治制度下,人民群众的政治地位和享受到的政治权利不同,他们在政治以及其他领域中的创造作用的发挥也不同。3、精神文化条件也是制约人民群众创造活动的重要因素。消极落后的文化意识会削弱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二先进的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则对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动其积极的促进作用。
1、剩余价值如何被创造出来?
剩余价值是在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中生产出来的。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另一方面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即价值增殖过程。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第一,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即劳动过程。它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由于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要素都为资本家所占有,由此决定了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两个特点:其一,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他们的劳动隶属资本家;其二,劳动的成果或者产品都全部归资本家所有。
第二,价值的增殖过程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这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主要方面。首先是价值的形成过程,即一方面通过具体劳动,使生产资料价值发生转移,这是一个物质形态和使用价值变化,价值量发生转移的过程。另一方面通过抽象劳动,是活劳动创造新价值的过程。其次,是价值增殖,即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
因此,资本是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
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采取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种形态,根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可以将资本分为不变资本C和可变资本V。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只转变自己的物质形态而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不发生增殖。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剩余价值是由可变资本创造的,即可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剩余价值率m’=m/v   衡量剥削程度。利润与剩余价值在数量上是相等的。
2、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方法?(了解)
资本家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最基本的方法有两种,即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
3、资本积累?
资本积累: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资本积累的本质:就是资本家不断地利用无偿占有的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来扩大自己的资本规模,进一步扩大和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
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指资本家将得到的剩余价值用于个人消费,则生产就在原有规模的基础上重复进行。
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指资本家将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一部分转化为资本,用于购买追加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使生产在扩大的规模上重复进行。
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
资本积累的原因:剩余价值规律和竞争规律。
后果:两极分化、失业。
历史趋势: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胜利。
资本主义的有机构成:这种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通常用c:v来表示。比值越高,技术越先进。
4、资本的循环周转与再生产?
资本循环:是资本从一种形式出发,经过一系列形式的变化,又会回到原来出发点的全部运动。
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

  
阶段
形式
职能
过程
公式
第一阶段
购买阶段
货币形式
准备
流通
G---W{Pm、A
第二阶段
生产资本
生产资本
生产
生产
P….W’
第三阶段
售卖阶段
商品资本
实现
流通
W’---G’

资本的三种职能: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产业资本的运动,必须具备两个基本前提:一是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在空间上同时并存,也就是说,产业资本必须按照一定比例同时并存于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形式中;二是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在时间上继起,即产业资本循环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保持时间上的依次连续性。
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问题。
社会总产品在实物上得到替换,在价值上实现补偿,客观上就要要求两大部类内部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和两大部类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1、垄断的实质:对生产、销售、价格垄断,获取超额利润。
2、垄断的成因: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包括:单个资本积聚、多个基本集中。
3、国家垄断的实质:垄断资本与国家政权结合,获取超额利润。
4、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替代的历史必然性?
一、过程的复杂性和曲折性
       同此前其他的社会经济制度相比,资本主义制度显示了巨大的历史进步性:1、资本主义将科学技术转变为强大的生产力,空前地提高了生产力。2、资本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和竞争的外在压力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3、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作为上层建筑在战胜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小生产的生产方式,保护、促进和完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从而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
二、前景的必然性和长期性。这是由资本主义的矛盾决定的。
必然性是因为:1、资本累积推动了资本主义的灭亡。这是物质条件。2、国家垄断标志着资本主义的灭亡。这是社会条件。3、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宣告了资本主义的灭亡。这是阶级条件。
长期性是因为:1、任何社会形态的存在都有相对稳定性,从产生到衰亡都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跨度。2、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性决定了过渡期的长期性。3、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还显示出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容纳的空间,说明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尚需长期的过程。
1.无产阶级专政的含义
         无产阶级专政就是工人阶级通过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以工农联盟为阶级基础的,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在人民内部实行民主和对敌人实行专政,以消灭剥削、消灭阶级为最终目标的新型国家政权。
2.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   (P229
第一,     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社会主义一定要有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充分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第二,     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是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相区别的的根本标志。
第三,     对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制度。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决定分配关系。社会主义实行按劳分配的制度是社会主义公有制所决定的,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具体体现。
第四,     在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下,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即无产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在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作主,国家一切权利属于人民。
第五,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社会主义文化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第六,     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这是贯穿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
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诸方面是一个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是社会主义制度优于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表现。
1.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P255
(一)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二)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三)每个人自由充分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来源:百度文库

  蓝星新时代  | 版权所有 | 联系信箱及支付宝 fozairenjian#126.com (使用时#改@

本站域名 www.lxxsd.cn         豫ICP备08106469号-4             内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