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马克思再来人间或许生在中国 _1.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_蓝星新时代网
繁體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世界伟人名人 > 1.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 > 详细内容
假如马克思再来人间或许生在中国
发布时间:2012/3/22  阅读次数:4626  字体大小: 【】 【】【

  

                                 “现代马克思”或许出现在中国  
                          

                                                   来源:作者博客   作者:包海山
  

                  最近在新浪网、光明网、求是理论网等很多网络媒体,以《西方世界重温“马克思主义”》、《世界期待“现代马克思”出现》等为题,刊载【美国外交政策聚焦研究计划网站1月31日文章】题:“下一个马克思”(作者美国政策研究所外交政策聚焦研究计划负责人约翰·费弗)的文章。

  主要内容有:在西方精英界出现了“马克思主义复苏”的迹象,金融资本体制引发的危机给马克思主义带来了新的现实意义。在德国、美国以及韩国,马克思的著作开始变得热销,大学里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课程变得受欢迎。“我们在等待一位现代马克思,他可以拿出对现有经济正统观念的尖锐批评意见和变革计划,从而使左派和右派同样大吃一惊”;“如果下一位马克思正在某个地方奋笔疾书,未来可能会出现迥然不同的经济体制”。

  发生在马克思家乡德国的情况,或许更具意义。继美国“占领华尔街”运动后,不少德国民众也纷纷走上街头,“我们是那99%的大众”、“读读马克思吧!”等标语甚是惹眼。德国“马克思夜校”,邀请一些社会学家等相关人士向听课者传授马克思主义理念。组织者贝亚特·兰德费尔德说:“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兴趣正逐渐增长,马克思夜校的开课地点也在不断增多”。早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前,马克思的手稿就已受到越来越多的追捧。近年来,位于德国特里尔的马克思故居博物馆也颇受人们关注,吸引全球游客前来了解马克思的生平、著作及影响。据悉,马克思博物馆还将于今年5月初举办“资本主义危机,马克思对了?”等研讨活动,使人们更加清晰地认识马克思主义。

  在达沃斯论坛上,虽然“资本主义大辩论”吸引诸多舆论目光,但在辩论中,政界、经济界人士并没有提出一个资本主义替代方案,而是商讨如何“改良”当下的资本主义制度。《经济学家》杂志指出:陷入危机的并不是普遍意义上的资本主义,而是放任自由的西方资本主义。亚洲式的资本主义很快就摆脱了金融危机。“国家资本主义正在不断发展,资金充裕,由于西方爆发危机而信心倍增”。《金融时报》请求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关注,《经济学家》则对引领中国、韩国、新加坡和其他国家取得经济成功的国家资本主义持猜忌态度,“如果这种制度想要创新而不只是迎头赶上,想要在步入歧途时做出调整,那它是否能从现有的成功当中获益”。

  我们认为,世界期待“现代马克思”出现,是因为马克思理论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邓小平“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应用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恩格斯“相信,下一个国际——在马克思的作者产生了许多年的影响后——将是纯粹共产主义的国际,而且将是直截了当地树立起我们的原则”。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不断创新发展的理论,“现代马克思”本身也会与时俱进、不断发展,而无论是马克思理论还是“现代马克思”本身,最终都会“道法自然”。

  一、心理素质与精神状态

  在心理素质与精神状态方面,“现代马克思”不仅会具有与资本狼共舞的勇气,而且会具有训导资本狼的智慧;不仅能够改变自己与世隔绝的生活状态,而且能够推动和引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社会实践,成为执行、管理、改变资本的社会职能的专家,成为“这个社会机制中的一个主动轮”。

  马克思曾有过很多遗憾:“一个人像我这样在几乎完全与世隔绝的状态下生活的时间越长,精神生活的圈子就越窄”;“但愿我终能找到一个什么事情做做!我的朋友,‘任何理论都是灰色的,唯有事业才长青’。可惜,我信服这一点为时太晚了”;“我可以说:苦干半个世纪了,可还是一个穷叫化子!我的母亲说得对极了,‘小卡尔要积攒一笔资本,而不是……该多好啊’!”。恩格斯对马克思说:“特别是这个世界,只要你一重新投身进去,也就会感到它已经不像过去那样黑暗。”

  “现代马克思”不会在几乎完全与世隔绝的状态下生活,他能找到一个什么事情做做,不仅积攒一笔资本,而且能够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和社会资本;他重新投身进去,发现、感受并且增添这个世界的丰富多彩的内容。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具有资本属性的历史条件下,“现代马克思”的这些变化,还是源于对金钱和资本更深层次的认识。马克思曾说:“钱是一切事物的普遍价值,是一种独立的东西。因此它剥夺了整个世界——人类世界和自然界——本身的价值”;“社会关系的物化,物质生产和它的历史规定性直接融合在一起的现象已经完成:这是一个着了魔的、颠倒的、倒立着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资本先生和土地太太,作为社会的人物,同时又直接作为单纯的物,在兴妖作怪”。而“现代马克思”能够认识到,金钱和资本是人类所共同创造出来的,它具有什么社会职能,这取决于人类赋予它什么社会职能。金钱和资本本身没有什么好坏,只是创造和应用它的人有好有坏。货币脸上的斑斑血迹和资本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渗透的肮脏的东西,其实都是人自身的血迹和肮脏的东西。资本只是像一面无形的大镜子,所窥探、反射和映照的都是人类自己的思维、欲望和灵魂;资本只是像一台无形的大电脑,根据人类按照自己的生产条件、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等编排和设定的程序在机械地运作。

  “现代马克思”一定会具有更优秀的综合素质,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理论联系实际,在社会实践中创新发展理论。在资本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最具社会实践意义的代表人物是成吉思汗,最具理论研究意义的代表人物是马克思。在蒙元时期,蒙古民族在成吉思汗的影响力下最先创造国际通用纸币,使“纸币取得了一种同它的金属实体在外部相脱离的并纯粹是职能的存在形式”,用国家强制行动使纸币得到社会公认并取得社会权力,使纸币成为具有信用的主体货币。蒙古帝国一方面靠“社会大风暴”手段,靠武装力量,开拓了一个潜在的货币供应源泉;另一方面,靠经济手段,靠货币权力,使国界的扩展与货币权力的增大,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最早实践了某种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所创建的自由贸易通道,不仅促进了商业的流通,还促进了东西方的思想、技术和生活方式的交流。蒙古帝国重新勾画世界版图,把原来相互隔绝的帝国紧密联系在一起,为新世界、新时代的到来划定了新的秩序,奠定了“资本产生的历史前提”。而马克思对资本和劳动的关系“第一次作了科学的说明”,揭示了资本产生、发展和消亡的内在必然规律,认为“发展社会劳动生产力,是资本的历史任务和存在理由。资本正是以此不自觉地为一个更高级的生产形式创造物质条件”。这种社会实践的“勇气”和理论研究的“智慧”,是“现代马克思”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马克思在谈到资本的集中过程时说:信用事业,通过一根根无形的线把那些分散在社会表面上的大大小小的货币资金吸引到单个的或联合的集团公司手中。集中不论是通过吞并即某些资本成为对其他资本的占压倒优势的引力中心,打破其他资本的个体内聚力,然后把各个零散的碎片吸引到自己方面来,还是通过建立股份公司这一比较平滑的办法,把许多已经形成或正在形成的资本溶合起来,经济作用总是一样的。规模不断扩大的劳动过程的协作形式日益发展,科学日益被自觉地应用于技术方面,土地日益被有计划地利用,劳动资料日益转化为只能共同使用的劳动资料,一切生产资料因作为结合的、社会的劳动资料使用而日益节省,使应用资本的运作规律来发展社会劳动生产力的生产方式日益具有国际的性质。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资本关系不能相容的地步,使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所具有的资本属性这个“外壳”、“炸毁”,最终把人类劳动力从商品地位解放出来。

  在统治型社会,靠暴力掠夺财富和资本;在管理型社会,靠权利调控财富和资本;在服务型社会,靠智慧创造财富和资本。也就是说,随着社会发展,曾经靠贪婪和剥削可以获取剩余价值,现在靠智慧和奉献可以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和社会资本。因此“现代马克思”一定会努力靠智慧和奉献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和社会资本,成为执行、管理、改变“资本”的社会职能的专“家”即现代资本家,自觉、主动、科学地完成资本发展社会劳动生产力的历史任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智慧是资本;科学文化不仅可以成为第一生产力,而且可以成为社会财富和社会资本主体,因此作为人类智慧最高结晶的马克思主义科学文化可以成为社会财富和社会资本主体之中的核心部分,成为社会资本不断高度集中的“引力中心”。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鄂尔多斯化的发展过程中,像《灵气活化<资本论>——试让人类智慧最高结晶体现巨大经济价值》、《资本的信息结构及其功能研究——开发马克思主义经济价值的最佳途径》(获得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颁发的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等,就是这方面具有创新意义的探索。

  二、机体组织与社会环境

  “现代马克思”不会是一两个人,而是跨行业、跨地区、跨历史时空的融社会实践与理论研究为一体的精英团队。他们不再根据占有资本这个身外之物的多少而把人们划分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而是根据劳动这个人的内在本质把人们划分为从事直接生产的劳动者和从事社会共同事务的劳动者;并且把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这种带有偏激情绪的狭隘意识,扩展为全世界劳动者联合起来这种具有科学内涵的博大思想。

  如果说马克思曾经研究了资本的实质是什么,那么“现代马克思”会探讨资本的实质将会发生什么变化。马克思说:“资本的实质并不在于积累起来的劳动是替活动充当进行新生产的手段。它的实质是在于活劳动是替积累起来的劳动充当保存并增加其交换价值的手段。”是过去积累起来的劳动支配现在直接的活劳动,还是现在直接的活劳动支配过去积累起来的劳动,这取决于哪个能量更大。“现代马克思”能够意识到:一、科学文化是在过去劳动中形成和积累的,同时也是现在直接活劳动所掌握和发展的,因此当科学文化成为第一生产力并在生产力体系中发挥决定性的指数效应时,现在直接的活劳动将有条件有智慧有能力支配过去积累起来的劳动。二、当只有在共享和创新中才能无限增值的科学文化,成为社会财富和社会资本主体时,这种共享性和无限增值性决定了,现在直接的活劳动在创造剩余价值时,便可以使社会资本具有为未来活劳动提供服务的功能。三、随着现在直接的活劳动具备几十天之内就能够使科学文化这个社会财富和社会资本主体总量翻一番的能力,随着资本具有为直接的活劳动提供服务的功能,人类不仅可以改变资本实质,而且还能够通过充分体现巨大自然能量的可共享性和不断提高社会公共产品比例和总量,来逐渐淡化和消除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资本属性,并最终消灭资本关系,从而把人类劳动从商品地位解放出来,还原人类世界和自然界本身是无价之宝的自然属性。

  资本主义是对资本而言的;换句话说,由于这个社会存在资本所以叫资本主义。由于应用资本的运作规律具有“盲目性”和“科学性”的不同,可以把应用资本的运作规律来发展社会劳动生产力的全部现代社会,划分为盲目资本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两个不同的历史自然发展阶段。在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消亡的全部过程中,中国能够发挥非常特殊的作用。恩格斯曾预言:“这又是历史的一个奇妙的讽刺:资本主义生产只有中国尚待征服了,最后它征服了中国,但它本身在自己的祖国的存在却成为不可能了”;“资本主义在征服中国的同时,也将促进欧洲和美洲资本主义的崩溃”。那么,中国不管是被征服还是自觉主动科学地融入全球资本主义经济一体化,这将促进欧洲和美洲盲目资本主义的崩溃,使他们率先进入科学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科学社会主义也属于资本主义生产的高级发展阶段),这将会成为全世界共同的期待。也正是中国能够发挥这样“历史的一个奇妙”的特殊作用,所以“现代马克思”或许从现在中国。

  世界银行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联合研究报告《2030年的中国:建设现代、和谐、有创造力的高收入社会》建议中国采取新的发展战略,调整政府与市场、民营部门和社会的关系,实现到2030年构建现代、和谐、有创造力的高收入社会的目标。中国即使经济增速放缓,也将可能在2030年前跻身高收入行列,并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由此相适应,就要有一大批高层次的执行、管理、改变资本的社会职能的专家。

  在美国经济发展缓慢时期,中国经济能够持续快速发展,是因为中国经济比美国经济落后的太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就像两个跳高运动员,一个跳过了两米四的高度,再提高一公分非常困难;而另一个刚学会跳高,一下子跳过一米五,很兴奋,跳到两米四会进步很快。从前美国人满世界参加比赛,练就了一身硬功夫,而中国人关起门来比赛,不管跳一米还是一米二,只有特色,没有对手,永远是第一。现在不同了,中国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中国选手和美国选手走到同一个竞技场,于是还不太懂游戏规则的中国巨人有些紧张慌乱。但巨人就是巨人,一旦卸掉一切思想包袱,全心身投入比赛的时候,就有可能超常发挥。而且,中华民族是最具智慧的民族,当她可以参与制定新的游戏规则的时候,完全有可能打破传统的跳高和撑杆跳高的简单模式,制定出台可以用轻功跳高的游戏,一下子跳出十米的高度。正是中国的巨大发展空间以及潜在的巨大能量,决定了中国将会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并与此相适应会出现支撑它的文化力量。所谓时势造英雄,中国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现实需求,或许能够促进“现代马克思”出现在中国。

  三、文化内涵与信仰境界

  人本身属于自然、存在于自然,是自然界的产物。不是人类想成为人类才出现了人类,而是自然法则决定了必然会出现人类;而出现了人类之后,自然法则依然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人们本能地意识到,除了自身有限的力量之外,还有一种无形的更大的自然能量客观存在。人们不知道它来自哪里,有的认为来自天地,有的认为来自神仙,而老子认为来自“道”。在“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认知过程中,如果能够超越对天地和神仙的崇拜,而达到理解“道法自然”的界境,那么人类社会就会有共同的信仰。因此,“现代马克思”的信仰不会局限于天地、宗教,也不会局限于人类社会的某种生产方式,而是会达到“万物兴歇皆自然”的境界即道法自然的境界。

  包括人的自身自然在内的整个自然界,都是由无形的信息结构即暗物质和有形的物质结构即明物质组成的。恩格斯认为:人的物质结构,“生就意味着死”,“死亡或者是有机体的解体,除了构成有机体实体的各种化学成分,什么东西也没有留下来”;而人的信息结构,“还留下某种生命本原,或多或少和灵魂相同的东西,这种本原不仅比人,而且比一切活的机体都活得更久”。在人化世界里,比一切活的机体都活得更久的东西,就是以信息形态形成和发展的文化。人的感觉意识、思维活动、心理感应以及精神、灵魂等都是一种信息结构。信息结构与物质结构具有可分离性。当某种以信息形态形成的文化,从母体即个体头脑这个信息化了的物质结构,通过语言文字等媒体传播出来时,就可以使这种信息结构穿越历史时空,在“社会公共大脑”里得到传承并“按几何级数”迅速发展,使个人思维变成社会意识,成为具有生命活力的文化力量。只有在文化和灵魂层面,“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死生无终者为友”。

  劳动是人的内在本质。劳动“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中介、调整和控制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使自身的自然中蕴藏着的思维和体能的潜力发挥出来,使自身自然不断得到完善。劳动由此创造了人,也创造了人的文化。根据人的思维能力和文化素质的提高程度,我们可以把自然界可以划分为原始自然、人化自然和能动自然等。人们对自然的认知和体验,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表现为从原始自然逐渐向能动自然演变的过程。人在与对象世界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了自我,实现了自然界的人性化、信息化、智能化,从而形成了某种文化。学者认为,在感觉阶段,人是一个凭着感觉认知世界的感觉主体,能动性表现为摹仿性;在知觉和表象阶段,人是在多个感官的自觉的基础上形成的知觉主体,能动性表现为综合特性;在意识阶段,人是一个具有概括和抽象思维的意识主体,能动性表现为抽象性;在反思阶段,人是一个能够自我审视的理想主体,能动性表现为反思自身。可见,人的精神和灵魂等并非内生的,而是外界的事物通过人的感觉、知觉和意识等进入人的体内,与人的内在物质相结合,才形成了人的精神和灵魂。

  人在与自然界的物质变换中完善自身的自然条件,形成人的精神、灵魂和文化,同时也在人与人的联系和结合中形成人类共同的精神、灵魂和文化。“人的思维是在完全有限地思维着的个人中实现的”,思维的至上性“只有通过人类生活无限延续才能完全实现”。这种无限延续,就是个体思维能力的提高和群体思维方式的结合的过程,而这种动力来源于自然法则的能量。对自然法则的客观存在以及探索自然法则者最终都相互结合在一起的过程,柏拉图讲得很形象:“有神力凭附着”,“有一种神力在驱遣你”;“磁石不仅能吸引铁环本身,而且把吸引力传给那些铁环,使它们也像磁石一样,能吸引其它铁环”。这是人类思维、精神、灵魂和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也是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过程。

  说到底,科学文化所揭示、反映、转化和体现的是客观存在的自然法则的能量;而自然法则作为规律“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作为能量“绵绵若存,用之不勤”。当人的力量与自然规律相违背时,人想有为而难有为;而遵循自然规律时,“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云:“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意思是说,“圣人”不积蓄身外之物,他总是想为别人服务,结果为别人服务的能力越来越强;他总是想给予别人更多的东西,结果能够给予别人的东西越来越多。天之道是造福万物而不伤害,圣人之道是只管创造而不去争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马克思”之所以能够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和社会资本,成为社会资本不断高度集中的“引力中心”,从而使社会资本的高度集中达到极限而消灭资本关系,把人类劳动力从商品地位解放出来,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存,这并不只是靠个人道德品格,而主要是因为能够遵循自然法则,最终“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本文刊载于中国城市文化网、中国智库网、新市民网。中国等网络媒体,近期将发表于鄂尔多斯学研究会有关报刊。


  蓝星新时代  | 版权所有 | 联系信箱及支付宝 fozairenjian#126.com (使用时#改@

本站域名 www.lxxsd.cn         豫ICP备08106469号-4             内 


分享到: